上海市政府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全力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目前,上海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最齐备的城市之一,按照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021年最新排名,上海位居第三,基本实现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加快推进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主动构建以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为核心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最终促使新时代中国从金融大国迈入金融强国。
第一,建设全球资管中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人民币资产全球化交易与配置。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正稳步推进,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人民币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货币之一,国际支付与结算功能日益凸显。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衡量指标在于国际金融市场能否发展成为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集聚地和体现交易厚度、流动性的国际交易平台。因此,建设全球资管中心,必须大力发展具有区位优势和竞争力的国际金融资产平台和离岸金融市场业务,丰富金融资产交易的产品与服务。同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首要目标是提升人民币资产、金融资产的全球定价权。但是,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功能发展仍相对滞后,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定价能力比较薄弱。
纵观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必然要经历从贸易领域向金融领域的升级演进,即从浅层次的贸易结算工具,升级到国际金融工具和金融投资的计价,再到国际金融资产的定价。加快推进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资产交易的品种、规模和能级,实现金融资源全球化流动和配置,强化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例如,可以探索人民币产品、业务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将股票、债券、外汇、金融期货、大宗商品期货等标准化金融产品以及信贷资产、信托资产、资管产品、债权融资产品等一系列非标准化金融产品纳入国际金融资产交易范畴,以人民币进行定价,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提升市场交易能级,促进人民币资产融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球金融资产交易体系之中。
第二,各类金融服务层级协同发展,做强做大国内国际金融大循环。
金融要素高效流动配置、金融服务辐射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和人民币融通全球,是实现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迫切需要。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建设全球资管中心,将以“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依托,探索具有较高安全性、合理收益性和高效流动性的人民币资管产品,吸引超大型、功能性、国际化金融机构集聚,尤其是吸引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全球私募股权基金公司等机构深度参与,增强海外投资者投资、交易乃至长期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
非标市场是金融要素市场体系的基础板块,有必要将包括产权市场在内的非标资本市场纳入全球资管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从而形成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产权等各类金融服务层级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方面要发挥产权市场多年来在非标资产交易方面形成的平台优势,规范和拓展国内国际的非标资产交易,促进产权市场与证券市场双轮驱动、非标与标准化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做强做大国内国际金融大循环;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通过跨境业务、离岸业务的积极探索,有序引进境外资金(外汇、境外人民币),为特殊资产、境内及“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资产和个贷资产等各类非标资产提供持续流动的资金支持。例如,可积极探索在上海自贸区内搭建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资产交易平台,引导“一带一路”国家的新建和存量基建项目通过平台寻找国际投资人,逐步推进“一带一路”国家以人民币结算,进而提升人民币的定价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第三,发挥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形成各金融要素市场的“国际板”。
依托上海自贸区,建立境内人民币离岸中心和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将实现人民币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有效对接,可以提供畅通的人民币回流管道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全球离岸人民币中心市场。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巩固和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将逐步打通离岸和在岸业务,实现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的融合统一。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有利于促进我国由实物贸易大国向服务贸易强国的跨越转型,也有利于主动应对国际经贸秩序的重构和挑战。
目前,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场内交易市场人民币计价的投资产品主要有人民币货币期货、人民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人民币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等,品种和交易规模依然比较有限。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设立,能够与境外离岸人民币市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利用自贸区离岸交易制度的设计,为境外人民币回流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投资渠道,提升投资的便利性和资金流动的高效性。
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现有各金融要素市场的“国际板”,建立起巨量级的人民币“资产池”,将容纳海外人民币和国际货币的强烈投资需求。一是大力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债权资产跨境交易平台,在丰富离岸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