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汇率作为总量工具,不可能对冲个别大宗商品价格的大涨。股市涨跌和人民币升贬值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简单把人民币升值当作A股的利好恐怕要十分慎重,尤其是目前外需对中国经济复苏较为重要,而外贸企业又深受升值困扰的情况下。
应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汇率的影响视为中性,其本身不能决定人民币的升贬值。
境内外舆论过度炒作人民币汇率
中国证券报: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监管层密集发声,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此时发声有何深意?
管涛:近期,境内外汇市场追涨杀跌的顺周期“羊群效应”有所抬头。5月25日至27日,人民币汇率在冲击6.40关口之际,境内银行间市场日均即期询价交易成交量达到509亿美元。同期,人民币汇率转为持续升值预期且出现了跳升。这既不利于外汇市场有序运行,也会加大出口部门财务困难。因此,最近一个时期,中央多次开会强调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与调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经相提并论。
而在近期人民币加速升值背后,有境内外舆论对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借题发挥和过度炒作。针对市场上的诸多议论或揣测,央行密集发声:一是指出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继续取决于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双向波动的常态不变;二是明确央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政策不变,未来一个时期继续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安排不变;三是澄清不会将汇率用作刺激出口或抵消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工具;四是引导市场树立“风险中性”意识,避免单边赌人民币升贬值的“炒汇”行为,同时督促金融机构不仅不能帮助企业“炒汇”,自身也不宜“炒汇”;五是警告不要恶意操纵市场、操纵舆论。这有助于引导市场预期,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5月28日,银行间市场即期询价成交量为366亿美元,较前三天日均成交量回落了28%。
中国证券报: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是为了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对此怎么看?
管涛:2017年,人民币汇率止跌回升,扭转了2015年“8·11”汇改以来持续单边下跌的走势。自2018年起,中国央行已明确表示回归汇率政策中性,退出外汇市场的常态干预。所以,人民币汇率涨跌是外汇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论人民币汇率涨或者跌,都不是央行汇率政策的目标。这波始于去年6月份以来的人民币行情,就是在中国疫情有效防控、经济率先复苏、贸易较大顺差的背景下,由于中美利差和美元走势变化,导致人民币汇率有涨有跌的双向波动。
如今年一季度,由于10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中美国债收益率收敛,美元指数反弹,外资流入减缓,导致人民币汇率冲高回落,3月份单月下跌抹去了前两个月的所有涨幅。4月份以来,又因为美债收益率下行,中美国债收益率重新走阔,美元指数走弱,外资回流中国,导致人民币汇率重新走强。
当然,汇率波动本身对国际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运行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如从月均人民币汇率收盘价看,今年4月份同比上涨8.5%,同期PPI上涨9.1%;前4个月月均人民币汇率收盘价累计上涨7.3%,同期PPI累计上涨4.4%。如果没有人民币升值,PPI的涨幅将会更大,但这是汇率变化的结果而非汇率政策的目标。同时,汇率作为总量工具,也不可能对冲个别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
此外,汇率不论涨跌都是有利有弊的。人民币升值固然有助于降低进口成本,部分对冲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却会给出口企业造成一定的财务压力。国内出口企业从出口报关到收汇通常有一定的时间差,疫情大流行造成国际物流受阻,进一步延长了这个账期。而出口收汇又绝大部分是美元,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可能给企业造成汇兑损失。在国内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美元指数走弱的情况下,大部分非美货币兑美元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升值,人民币多边汇率(即汇率指数)涨幅仅为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涨幅的一半左右。这意味着本轮升值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有限,但人民币升值仍与原材料涨价和国际运费飙升一道被列为影响外贸企业的重要因素。最近一个时期,国内许多会议都在研究部署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和原材料保供稳价的工作。
股市和汇率关系并不稳定
中国证券报:人民币升值态势对当前股市会产生哪些影响?
管涛:股市涨跌和人民币升贬值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比如,2005年“7·21”汇改至2014年底,人民币汇率总体持续单边升值,热钱流入中国内地炒楼炒股的传闻不绝于耳,但期间A股涨涨跌跌,且总体上跌的时间长、涨的时间短。
当前,美联储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非常强,美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美元的避险属性下降,美股上涨带动全球风险偏好上升。从交易上看,外资的资金成本非常低,体现为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可能会通过以下途径影响我国股市:一种是直接买A股,美股贵了以后外资就得去找别的资产,北向资金持仓总额和标普500指数走势相当接近;另一种就是资产再平衡,外资增持人民币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