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外贸回稳向好的可持续性,应继续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进一步全面推广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退货监管措施,开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B2B)出口试点,鼓励中西部、东北等地开展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等。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背景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能够成功签署,表明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仍是大势所趋。该协定扩大我国自贸“朋友圈”,进一步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
拓展外贸发展空间
中国证券报:“十四五”时期,国际贸易格局将深度调整,我国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管涛: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具体到贸易领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也在明显增加。因此,清醒认识“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至关重要。
我国在外贸领域的发展机遇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产业门类齐全、市场空间广阔、人力资源丰富等多重优势是我国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和竞争的坚实基础。二是“十四五”时期,通过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三是通过坚持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将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四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将促进我国扩大对外双向贸易和投资。五是通过健全反垄断审查等制度,完善产业损害预警体系,建立出口管制合规体系,丰富贸易救济等政策工具,将增强我国在扩大开放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和监管能力。六是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健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规则,推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将拓展我国外贸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我国在外贸领域也面临较大挑战。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债务负担上升导致的世界经济停滞,可能加剧全球经贸摩擦,促使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二是疫情暴发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面临一些非经济因素冲击。这次疫情进一步暴露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疫情过后可能会有更多国家开始出于经济安全考虑,构建自主产业链供应链,这将增加贸易成本、阻碍贸易增长。三是战后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难以适应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有走向碎片化的风险。某些发达国家可能利用其主导权、影响力,改变国际经贸规则,遏制新兴国家经济发展空间。
中国证券报:近期外贸回稳向好的可持续性将面临哪些不确定性因素?如何应对?
管涛:今年4月份以来,我国出口部门表现超乎预期,而9月份之前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则持续低于荣枯线。二者的背离反映了本轮出口复苏的不平衡、不充分,但总体形势趋于好转。未来影响我国外贸回稳向好态势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外疫情二次传播的影响。随着冬季到来,全球疫情蔓延态势令人担忧,多个国家已经出台新的封锁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今年全球经济预期略有上调,但警告称,全球经济复苏将是“漫长、坎坷而不确定的”。二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出口替代效应减弱以及产业转移影响。随着海外供应链逐步恢复,前期转移到国内的产品订单可能出现回流。三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转受阻。最近,国际运费暴涨,“一柜难求”是典型表现。四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出口企业财务状况和国际竞争力。
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外贸回稳向好的可持续性,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继续落实落细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控制本土疫情传播风险和境外输入风险,根据各地疫情形势,灵活调整疫情防控力度,保证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运行畅通。二是坚持三次产业均衡发展,推动国内产业升级,进一步按照“放管服”要求改善国内营商环境,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的优势,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巩固和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动外贸发展方式从过去以价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建设,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率和非价格竞争力。四是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增强抗汇率波动风险能力。五是加快试点促进新业态发展,进一步全面推广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退货监管措施,开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B2B)出口试点,鼓励中西部、东北等地开展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六是深入推进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经营主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