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四季度经济有望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
时间:2020-10-26 00:00:00来自:中国证券报字号:T  T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预期四季度经济有望恢复到去年同期增长水平。四季度投资的动能缓慢回落,制造业会继续缓步回升。消费将继续回暖。出口会持续保持旺盛,四季度出口额有望创出历史新高。

刘锋预计,四季度财政政策将重点在“保就业”等六方面发力,货币政策尚不具备转向条件,财政、货币协同效应有望加强。四季度A股出现系统性调整的可能性较低,但多数板块估值处于历史高位,有待通过业绩增长进行消化。

四季度出口额有望创历史新高

中国证券报: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持续改善,四季度能否延续?存在哪些不确定性?

刘锋:在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的基础上,预期四季度经济有望恢复到去年同期增长水平。四季度投资的动能缓慢回落,基建的投资力度下行,房地产增速减缓,制造业会继续缓步回升。消费将继续回暖,预计能恢复至疫情前80%的水平。出口会持续保持旺盛,出口额四季度可能创下历史新高。

具体而言,一是生产进入旺季,景气全面回升,订单回流保持乐观,四季度预期生产增速在6%以上。从9月份单月来看,生产显示出全面回升的状态,短期内将延续修复态势:首先,通用设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生产仍然较为稳健,全球电子产业链的景气度仍在。其次,内需继续恢复,预计延续至年末。汽车制造业连续四个月生产旺盛,但农副食品等行业生产稍缓慢,未来终端需求生产仍需观察。再次,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景气度较高,全国高炉开工率达到80%以上,基建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强势支持了黑色行业的生产。10月份由于工作日减少原因导致生产回落,但四季度仍然预期生产增速在6%以上。

二是消费将缓慢回升,预计四季度消费增速在5.7%左右。9月份数据显示消费增速仍然上行,餐饮消费恢复速度加快,未来消费将继续上行,但居民消费全面恢复需要时间。

三是投资方面,受益海外订单大幅回暖,制造业投资有望在四季度超预期回升,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在3.0%左右。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上行速度减缓,房地产仍有韧性。

四是对出口保持乐观,全球经济缓慢回升带动我国出口继续增长,预计四季度同比增长5.1%左右。全球经济在缓慢复苏,其趋势并没有被打破,同时四季度是我国传统的出口旺季,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数据显示企业在手订单和新出口订单仍然较为充裕,因此对四季度出口保持乐观。进口方面,9月份进口快速回升,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其他产品进口也有较好表现,但延续性仍有待观察。大宗商品价格近期有所回升,尤其是原油进口量价齐升,铜、塑料的进口继续上行。9月份汽车零部件、高科技产品和机电产品的进口上行,但延续性需要观察。

同时,投资者要关注外部风险,需密切关注美国大选等不确定性因素。内部应关注长期风险积累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

货币调控尚不具备转向条件

中国证券报:财政收支近期持续改善,四季度积极财政政策会否继续加码?

刘锋: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仍处于经济恢复期,政策环境仍将保持宽松态势。四季度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实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

四季度财政政策预计重点在六方面发力:一是保就业,二是聚焦扶贫,三是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四是保粮食能源安全,五是加强创新保产业链工业链稳定,六是兜底“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保基层运转。重大项目建设,尤其是在新基建相关领域,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将加大投入。同时,财政、货币协同效应有望加强,央行或提供流动性对冲发债造成的供应收紧问题。

中国证券报: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还会出现货币政策调整窗口吗?

刘锋:今年年底货币政策有望延续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转向为时尚早。回顾历史,货币政策转向需要三个主要条件,其一,面临较高的通胀;其二,信用加速扩张;其三,央行给出明确的政策调整信号。目前看,中国经济仍处于稳步修复状态,并未出现经济过热现象,物价也处于低位,因此,尚不具备货币调控转向调整的条件,预计继续维持稳健中性。

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改革预计稳步推进。有序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推动实现利率“两轨合一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LPR改革推进,MLF利率作为中期政策利率,在引导和调节市场利率方面发挥作用增强。

短期关注基本面改善个股

中国证券报:A股市场近几个季度出现明显的“强者恒强”格局,市场会否经历由成长股到价值股的风格切换?四季度应重点关注哪些板块?

刘锋:不论是A股市场还是美股等成熟市场,之所以形成“强者恒强”的格局,是因为我们所讨论的“强者”,即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兼备成长性与价值性。

从中长期角度来说,A股市场“强者恒强”的格局会继续维持,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龙头公司可以凭借已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在产业中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丰富产品线、拓展增量等,进而形成更大的优势,实现盈利高质量增长,而这基本是大多数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的普遍共识。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