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德中国范华: 结合海外经验 持续推进本土化
时间:2024-04-22 00:00:00来自:中国证券报字号:T  T

2020年,金融业外资准入全面放开,全球领先的资管机构贝莱德成功拿下国内首张外商全资公募牌照,至今已有将近四年。贝莱德基金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在聚光灯下细细审视,“国内首家”“全球领先”,这些标签成为了贝莱德基金创立时的“光环”。

日前,贝莱德集团中国区负责人、贝莱德基金董事长范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对于投资者关注的问题一一回应。她表示,今年以来,贝莱德基金旗下产品业绩有所回升,长期来看,希望贝莱德的产品策略更侧重于稳健的长期表现,而不是短期的高风险高收益。在谈及产品时,范华表示,由于贝莱德基金后来者的身份,除了积极提升产品业绩,探索更多的投资品类,完善产品布局之外,更重要的是,贝莱德基金已经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前进。

不断调整和适应本土化

中国证券报:贝莱德基金成立以来对于投研团队有哪些调整?如何在中国市场打造贝莱德基金本土投研团队?目前看来,效果怎么样?

范华:我们的人才选拔策略一直在不断地适应和调整。当初贝莱德基金成立的时候,正处于新冠疫情期间,给我们的筹备和规划工作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所以在私募基金管理(PFM)领域有经验的同事首先参与了贝莱德基金前期的筹备和成立初期的工作。随着业务的逐步发展,我们没有局限于海外的人才资源,而是全面从本地市场上选取最适合我们平台的人才。无论是本土的人才还是海外有意回国的人才,只要能够为平台增添价值,我们都是欢迎的。

从招聘来源来讲,贝莱德基金的团队是比较多元化的。我们管理的产品是境内的,所以投资经理首先需要适应本土化的市场、有本土业绩。同时,贝莱德强调投资流程,在海外有一套成熟的风险管理模型、管理方式。我们希望团队不仅具备本土经验,而且能够持有开放的心态,接受海外更为系统化的投资流程。

今年年初,我们对权益投资团队进行了一些调整,带来的变化比较大。尤其是对研究员的考核机制进行了调整,主要的思路是不会有“大锅饭”,对超额收益的评价标准有所调整,不再仅仅是超过基准,而是更强调对投资组合的贡献。目前来看,产品业绩有所改善,虽然调整时间还比较短,至少团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这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

中国证券报:贝莱德目前对于基金经理的考核是怎样的?海外投资机构的考核周期相对较长,但国内基金经理的考核周期较短,贝莱德在考核周期方面如何衡量?

范华:国内机构对基金经理的考核期确实是比海外机构要短,但是正在逐渐向更长时间发展。这一变化不仅是监管层面的导向,也反映了市场的实际需求。贝莱德海外服务的机构投资者更偏向长期投资,我们结合了国内外的特点,设定了1年、3年和5年的加权考核,考量不仅是投资回报,还有风险因素。

这样的设置更符合国内投资者对投资周期的实际期待。同时,在解读投资回报时,我们还会进行深入的归因分析,探究是市场因素、投资风格还是个股选择带来的收益。

中国证券报:贝莱德基金成立三年以来,产品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内部对此怎么看?

范华:产品投资业绩的问题,我们内部一直非常关注,一直都在做积极的调整。截至2024年4月12日,我们的第一只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的投资收益虽然不够理想,但产品净值已从低点有所回升。这主要与我们今年年初对权益投资团队的调整,新更换的基金经理接手有关。我们发行的其他几只权益产品,如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贝莱德先进制造一年持有期以及贝莱德行业优选,在同类产品中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我们想强调的是,虽然我们的产品短期业绩的波动比较大,但是大部分产品成立时间都不到两年,从投资角度来看,时间还是偏短的。因此,能做到现在的表现,我们认为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仍需要更多时间来证明。

当然,不可回避的是这几个产品表现目前与投资者的期望还有些距离,对于部分产品的前期表现,与发行时点在市场高位有一定关系,因此在发行节奏方面,我们后续也需要改进。

我们的两只固收类产品排名一直在合理水平范围内,新成立的短债产品也表现不错。长期来看,我们希望贝莱德基金的产品能更符合机构投资者的需求,策略更侧重于稳健的长期表现,而不是短期的高风险高收益。

逆周期布局权益产品

中国证券报:贝莱德基金的尾佣水平一直较高,有哪些原因?结合海外经验,你如何评论中国公募市场的产品发行?

范华:尾佣水平较高更多是新基金公司的特征,因为贝莱德基金成立时间不久,谈判能力还有待改善。在国内市场如果想发权益类产品,新成立的公司尾佣高的问题很难避免。虽然贝莱德在海外市场有多年经验,但是本土市场有其特点,渠道需要基金公司在本土有业绩。我相信随着时间和业绩的积累,尾佣水平较高的问题会有改善。

在发行节奏上,尽管我们希望在市场低点发行产品,但实际操作受到了多种现实因素的限制,比如发行渠道的档期和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关于持营方面的计划,我们正在研究中。从成本和客户利益的角度来看,对已发行的基金进行持营更有利于投资者。因为在市场好转时,新基金相对于老基金来说,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