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投资理论中说过一句话,“投资是50%的科学,50%的艺术”。如果想亏得少,科学方面要做得足够严谨,而如果想赚得多,甚至挖掘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艺术方面就要做到极致。
什么是艺术?艺术是审美的提升,对艺术的追求包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艺术是创造,是想象力的变现;艺术是哲学,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包括对残缺的接纳,欣赏残缺的美。
而投资与艺术的内涵是相辅相成的。商业社会发展离不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有的商业成功本质上是满足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主要动力。比如,淘宝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为人们的购物和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性和便利性,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因此,当马云当年宣布淘宝三年免费,没有创造任何现金流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感知到这种商业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和使人类生活更加便利、美好的主题,就有足够信心在没有任何财务基础的前提下对淘宝进行投资,从而在未来创造巨大财务回报。很多人可能会说,淘宝这个机会离普通人太远,它只属于风险投资家和创投机构。
星巴克在刚刚开始上市时,也经历三年糟糕的财务状况,但其开创了“家与公司之外的第三空间”概念,让身在其中的人身心愉悦,这就是星巴克财务报表外的价值所在,因此,最终成为市值千亿美元级公司。
当我们持有一个标的,哪怕它只有暂时难看的财务指标,但它能给你带来美好的感觉,可以让未来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和方便,那么,在科学分析的前提下,就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标的。
艺术是想象力的变现,投资亦是。当一个“一板一眼”被大众所认可的公司摆在我们面前,即使做得很成功,财务数据也很好,符合大众审美,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因为当我们持有它们的时候,没有预期,缺乏“想象力”。他们看似很完美,实际也很乏味。
而回到1970年的美国,沃尔玛于当年上市,全美32家门店,利润只有120万美元。公司虽然很小,但结合当时颠覆性的“连锁商业模式”、“农村包围城市的商业策略”,巨大的市场和想象空间就出来了。当时的沃尔玛就是一幅“抽象派”作品,虽然我们没办法完全看懂,但它无疑比传统的凯玛特更具想象力。最终,沃尔玛颠覆了“一板一眼”的凯玛特,股价上涨超万倍,成为美国股王,为投资者创造了巨大投资回报,并帮助创始人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连巴菲特也后悔没有投资。
回到投资当中,1996年,乔布斯回归苹果,这个被董事会清理出局的男人,这个同事眼中性格有极大缺陷的“暴君”回来了。2001年,“不完美”乔布斯创造了“完美”的MP3、Ipod,颠覆了音乐界;2007年,革命性的产品ipone4推出,颠覆了整个手机市场。自那以后,苹果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苹果股价自“极端缺陷”的乔布斯回归后,上涨超百倍,一度成为全世界最大市值的公司,也可以说是最“完美”的公司。
乔布斯性格上的极端苛刻,正是因他对完美的极致追求,他的“完美主义”性格让他没有办法对低标准的产品妥协。
复盘巴菲特的投资人生,早年是对投资科学性的实践,强调现金流、低估值,这让他不会亏损,并取得了良好投资回报。但真正让他腾飞的是投资的艺术性,让人感觉美好但估值偏高的“可口可乐”。
总而言之,投资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科学是投资的基石,是我们不亏损的保障,是投资确定性的来源;而艺术为投资插上了翅膀,它让我们充满了对投资的期待,对人生美好愿望的追求,更有想象力,也更有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