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
时间:2019-04-27 00:00:00来自:中国证券报字号:T  T

对商业机构热衷慈善公益事业,一种观点认为,公司将由此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体现商业、资本、财富对于社会以及人的良好回馈;也有人指出有些企业虽然参与慈善捐助,但捐助额其实相当有限,甚至远远不及其公司业务带来的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修复代价。

美国波士顿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雷·菲斯曼所著的《柠檬、拍卖和互联网算法》一书,对企业涉足公益慈善问题,给出了颇具新意的解释。

很多时候,尽管企业参与的公益慈善事业与其业务毫无关系,比如华尔街投行斥资支持非洲贫穷国家和地区的女性创业,美国商场超市企业捐资为学校建造图书馆。尽管有捐助企业在业务经营中不断曝出丑闻,比如上述投行会设置带有误导性的交易条款,让理财消费者购买高风险理财产品——但因为前者的存在,这些企业确立了社会形象基点,因而尽管有着后者的“污点”,其影响却被大大削弱,消费者和其他公众往往仍然对这些企业抱以高度信任。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些雇主企业在招募环节,会设置非常苛刻的录用条件,如名校的特定专业毕业,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那些很具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非名校毕业生与雇主企业失之交臂。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出雇主企业的用人歧视。但在经济学意义上,雇主单位的这种做法却并不能说毫无道理,因为名校的特定专业,往往与雇主企业需要雇员具备的某些能力产生更直接的关系。通过设置专门的招聘门槛,雇主企业筛选录用的成本将大大降低。

本书着眼于经济学思维、方法和逻辑,如何作用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出经济学的引入,一方面增加了使用效益,但另一方面也无可避免的引发了市场失灵。正因为市场本身带有的作用和缺陷(两者甚至无法剥离),所以我们常常会设定一些领域不容(或突出限制)市场思维和工具的进入,但这类领域一旦运作低效,又总会出现改革者、试水者重新定义问题,引入市场机制,直到设计出的新市场在运转中出现新问题,再进入非市场的方式进行调整。

作者指出,虽然市场的倡导者总是想让人相信市场能够提供纯粹的收益,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市场也许是一个潜在的效率天堂,但是在这个天堂中一切并不必然平等”。比如,近年来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大行其道的共享经济,包括优步、滴滴为代表的共享出行企业,非常有效地增进了消费者福利,但也导致了共享出行企业独享高额收益,司机缺乏必要保障,甚至诱发疲劳驾驶增加,消费者出行安全受到影响。

本书回顾了二战以来经济学如何借助数学,从描述现实世界转而开始捕捉市场的本质。这个转向让经济学变成了一门可以带来精确分析和预测的学科,越来越借助于模型,但也导致了数字迷信,让人忽视模型之外的丰富现实。

平台经济是近年来的网络热词。但实际上,人类古代文明时期的集市,就构成了与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信用卡、互联网相似的平台市场要素。而今,平台无处不在,越来越普遍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中介。随着脸谱等企业的成功,更多的效仿者试图在更多领域引入平台经济模式,其创业实践也确实获得了相当丰厚的资金支持,却甚少成功者。书作者解释,如果现有行业领域的卖方和买方已经找到对方,又或者市场失灵或未形成市场并不是因为买卖双方的不匹配,平台就没有必要存在,所以因为平台经济崛起而轻率介入各个陌生领域之举,实属鲁莽。

总的来说,经济学最近几十年来深刻影响了很多人,教会人们怎样思考问题,如何用理性自利的观念去自我检视。这种变化让人们更可能获得成功,但代价之一是让传统社会秩序变得更脆弱,让人们更容易陷入内心紧张。正如作者所指出的,由于竞争被更多地引入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对道德和同情的担忧也常常被消除,遇到问题更容易考虑他人的责任。实在无法退却给他人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如何用钱来量度代价和收益,这让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自己变得单一而脆弱。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