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团队组员已走得差不多了,基本都去了买方机构,目前一直留任的就剩两个人了。”去年入职某保险资管机构的杨乐(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研究生毕业后,杨乐入职了某头部券商研究所,成为一名行业分析师,直至去年离职。“这两年入行的人还是很多,但裁员、转行的也不在少数。”杨乐无奈说道,蛋糕小了,分蛋糕的人就要被优化了。
记者调研发现,众多卖方分析师中,职业路径选择与杨乐相仿者不乏其人。个人抉择之际,折射出卖方研究行业的变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投研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之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的浪潮冲击,券商研究业务传统的盈利模式已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改革转型成了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多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行业“内卷”现象严重,但高研究水平的分析师和高质量的特色化投研服务仍显稀缺。在券商牌照同质化竞争的背景下,降费和行业集中成为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价值的减弱,相反,前瞻性的战略研究、全球化的资产配置研究、前沿新技术革命研究、产业链深度研究等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
行业竞争加剧、机构客户需求旺盛、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推进券商研究业务传统盈利模式转型、适应公司战略调整等多重因素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
卖方研究“内卷”现状:人数上涨佣金缩水
“卖方研究这一行真是太卷了!”华北某券商研究所分析师张强(化名)对记者如是感慨道。记者见到张强时,他一边在电脑前处理着密密麻麻的数据,一边说道:“我待会儿有两场路演,晚上还有个闭门会议。”
记者近期调研发现,一向以“卷”闻名的券商研究行业近期似乎陷入“困局”,即佣金总盘子缩水,分析师人数却创新高。据Wind统计,2023年,券商基金分仓佣金达168.33亿元,同比下降10.81%。与此同时,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持牌分析师人数已经达到4686名,创下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增加672名。
这是为何?
接受记者采访的券商人士认为,行业竞争加剧、机构客户需求旺盛、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推进券商研究业务传统盈利模式转型、适应公司战略调整等多重因素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行业竞争加剧。”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兼国际业务部负责人武超则坦言,随着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推进,券商研究所的角色和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券商纷纷加大对研究所的投入,通过引进人才和优化团队结构来提升服务质量和研究水平。国海证券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买方竞争、卖方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买方为了提升投资业绩,需要越来越深入、前瞻、高频的研究服务,对卖方服务频度、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大研究所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提升佣金市占率,不断优化人员配置。
多位受访的券商研究负责人均认为,持牌分析师数量创新高表明证券、基金行业对专业研究人才的需求仍然旺盛。各投资机构越来越重视基本面研究驱动投资,导致卖方人员配置需求不断提高。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的推进对券商研究所的传统盈利模式构成了挑战。武超则表示,传统的“以研究换佣金”模式在新的监管环境下面临压力,迫使券商研究所寻找新的盈利点和更完善的业务模式。这种变革要求研究所具备更高的研究质量和服务能力,从而推动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快速流动。
此外,不少受访者提及,券商研究所的人事变动也与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战略调整有关。武超则表示,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研究所需要更多具备数字化、信息化背景的人才来推动业务创新。同时,随着315系列文件及新“国九条”发布,意味着未来国家对于券商的核心定位、战略要求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全行业研究的“智囊”,研究所未来如何能在公司各个条线业务模式发生重要变化的节点,提供前瞻的、有战略意义的建议并能赋能各个部门也尤为重要。
行业“困境”凸显:高质量投研服务稀缺
记者调研发现,上述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券商研究行业“低水平研究过剩、高质量投研服务稀缺”的问题。
国海证券研究所相关负责人直言,当前卖方研究市场低研究水平的分析师和低质量、同质化的投研服务一直是过剩的,而高研究水平的分析师和高质量的特色化投研服务一直是稀缺的。
谈及券商研究行业现状,武超则也提及,一方面,分析师数量迅速增长、研究报告同质化严重、研究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市场上优质研究内容仍然是稀缺资源。
“卖方研究应该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分析师不能变成一个股评家,而是要在研报中对行业和标的提出有相对前瞻性和确定性的判断和观点,并为此负责。”武超则说,“一方面我们需要思考是否能够在政策变化、资产配置、全球对比研究等方面真正提供有前瞻性和深度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去了解不同机构客户的真正需求,而不是用千篇一律的路演去服务资管目标完全不同的机构客户。有价值的研究应该是面对不同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可以在研究所内部总量和行业研究之间进行组合研究、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