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名为“徐星私募证券基金”的私募机构发布公告变更业绩报酬计提方案,强调客户“正收益”的前提下才能计提,顺应了监管强调的“以投资者利益为先”的理念。
事实上,近两年来市场行情不佳,私募基金收费的问题屡屡引发争议,良性收费模式被广泛探讨。在一些私募机构开始尝试主动降费的背景下,万亿私募行业的“价格战”已打响。
业内人士认为,要理性看待私募产品降费,费率应由策略的市场竞争力决定,表现不同的策略未来或逐渐面临差异化收费模式。在长期超额收益下降的情况下,投资者或将越来越倾向投资于费用较低的指数基金。
又现私募修改收费标准
近日,一家名为“徐星私募证券基金”的私募机构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让利投资人、增厚客户投资收益,经与托管机构、合规部门长时间沟通协调,公司将于近期完成徐星成长一号业绩报酬计提方案变更工作。
其中,业绩报酬计提时机由“产品分红时、客户赎回时或产品清盘时计提”,变更为“客户赎回时或产品清盘时计提”。业绩报酬计提方案由“产品收益部分的18%”,变更为“对标沪深300指数超额收益部分的20%”,并明确三个前提条件:一是产品必须是正收益,才能计提业绩报酬;二是产品必须有超额收益,才能计提业绩报酬;三是计提业绩报酬后,客户收益必须为正,否则不能计提。徐星私募证券基金对业绩报酬计提方式的这一变更,强调客户“正收益”的前提,顺应了监管强调的“以投资者利益为先”的理念。
11月24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私募基金行业文化建设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向全体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发出十方面倡议。其中强调要坚守长期理念,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长周期考核激励和收入分配机制,计提业绩报酬要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不急功近利,不短视浮躁,纠治过度激励、短期激励。
事实上,私募基金行业费率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业绩报酬计提方式,多次引发投资者争议。
一般来说,投资者购买私募产品需要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申赎费、固定管理费和业绩报酬。申赎费一般由销售渠道收取;固定管理费一般是2%,虽然是由私募管理人收取,不过实际上往往是私募和销售渠道进行对半分成;此外,私募管理人还会收取一定比例的业绩报酬,有的是按照基金的绝对收益计算,有的则按照超过特定业绩比较基准的超额收益部分计算,收取比例一般为20%,实际上销售机构也可能会对其进行分成。
此前,有投资者反映,他在2021年9月花150万元买了一家百亿量化私募旗下的中证500指增产品,一年半过去还亏损近10个点,但他却被告知要计提超额收益的业绩报酬,总共超过3万元。近日还有一位投资者反映,其投资某量化私募指数增强产品,持有期间收益为负,但按照超额收益计提业绩报酬,竟要扣费上百万元。
尽管此类计提业绩报酬的方式符合基金合同要求,也属于目前市场上指数增强产品常见的计提方式之一,不过其合理性还是引发了市场广泛讨论,也受到不少投资者的质疑。此次倡议书强调计提业绩报酬要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直接回应了此类争议问题。
理性看待降费产品
在部分产品费率引发投资者不满的同时,也有机构开始主动降费。一方面,随着私募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各管理人百家争鸣的竞争格局下,私募机构之间在市场份额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私募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中小私募的突围难度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降费的尝试开始涌现。
例如,此前某百亿私募近期在渠道推出的股票产品采用全新收费模式,以“年化单利10%”为计提基准,管理人直接收取的管理费率更是低至千分之五,在业内引起很大关注。据了解,该产品设置了三年的软锁定期,只对年化单利高于10%的部分计提业绩报酬,管理人对产品直接收取的固定管理费率更是降至0.5%,渠道分成的固定管理费率达到1.5%。此外,私募大佬但斌也曾发文称,旗下所有累计净值低于1元的产品将不再收取管理费。
除了百亿私募之外,一些新兴的私募也在通过降费吸引目光。去年11月,量化私募弘源泰平宣布,当月认/申购旗下CTA新产品即享“一年费用全免”的优惠。另一家量化私募磐松资产也打出指增产品只收管理费、不收业绩报酬的招牌,引得渠道纷纷关注。
事实证明,低费率产品确实有着更强的吸引力。前述量化私募磐松资产成立于2022年,当年12月才在基金业协会备案成功,不过据了解,此前磐松资产规模已突破20亿元,发展较为迅速。“降费是一种很好的营销噱头,更容易募集资金。渠道每年都有不小的发行目标,可以借此更好地实现募集计划。”深圳一家私募市场人士李磊(化名)表示。
那么,降费能否真正惠及投资者?
一位私募市场人士表示,如果管理人降费是返还给投资者,则投资者确实能够享受到优惠;如果只是为渠道让利,如前述案例中百亿私募将一半固定管理费让利给渠道,降低的费用不给到投资者,那么投资者则并不能从中受益。另外,如果是封闭期产品降费,这意味着投资者本身也失去了流动性,降费只是对流动性的补偿,不存在通过降费受益的情况。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