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市场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期货期权市场发展的初心与使命。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稳步发挥“避风港”功能,在助力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加快产品体系建设、推进“保险+期货”业务等方面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推动期货市场护航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报联合中国期货业协会,从今日起推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宣传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示范实践,推动期货“小行业”真正担当起服务国家大战略的使命。
“在支持、鼓励期货公司深化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产业客户方面,我们希望加快推出中国特色品种,提高产业链关联性和韧性。”华泰期货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昌涛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建议,积极加快绿色低碳类、大宗商品指数类、航运类、国际市场互挂类等期货品种创新,拓展服务实体经济广度,提高产业链间的关联度和密切度,推进全产业链循环的综合风险管理模式,提高产业链韧性。此外,作为期货标准化交易的有益补充,应进一步扩展期现联动服务平台、基差交易平台等。
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
助力企业实现全面风险管理
化解实体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始终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立身之本和主要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为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擘画了宏伟蓝图。赵昌涛表示,期货市场作为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的场所,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发挥独特、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已经给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带来不利影响。期货经营机构作为大宗商品风险管理的提供者,有责任有能力为产业链、供应链进行价值管理实施综合服务,可以在服务国家初级产品保供稳价,保障国内资源安全可靠和海外供给多元稳定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为提升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公司积极推进科技引领的数字化转型及创新引领的业务转型工作,着力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持续突破服务能力边界,帮助实体企业实现全面风险管理。”赵昌涛介绍,一是持续打造总分结合的垂直型、高效的服务组织。华泰期货聚焦产业客户发展,设立了机构业务管理委员会,作为公司机构业务发展的核心决策机构;设立了机构业务部,作为机构风险管理的服务部门。公司持续打造立体的产业客户服务体系,采用总分结合的模式,以总部机构业务部为信息中枢,依托研究院、大数据中心、风险管理子公司、境外子公司等专业服务部门,通过分布于全国的51家分支机构和五大产业服务团队为实体企业提供服务,纵横结合快速响应客户专业化需求,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二是加快构建科技型平台化业务发展模式。华泰期货坚定“科技引领”的战略定位,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推进平台体系建设,以实现业务与科技共创共进。
三是探索打造投行式风险管理体系。为顺应机构客户全方位、系统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需求,切实服务好实体经济,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公司正着力构建一支具有专业的风险管理服务能力的RMC(风险管理咨询师)队伍,探索灵活运用投行服务模式和工具,用一揽子期货衍生品工具去帮助企业解决产、供、销等全方位的风险管理需求。
拓宽公司融资渠道
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针对拓宽公司融资渠道方面,赵昌涛建议,一是除了次级债务外,增加其他由中国证监会认定或核准的可计入核心净资本的方式,比如由母公司提供的担保承诺等;二是建议放开融资渠道,允许期货公司发行体现期货特色的收益凭证、短期融资债等;三是关于“次级债计入净资本的数额不得超过净资本(不含次级债累计计入净资本的数额)的30%”的规定,建议恢复为不得超过50%,以扩大期货公司可借入次级债的规模。
针对行业创新发展方面,赵昌涛建议,一是加快期货公司新增业务范围的配套制度出台。《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拓展了期货公司的业务范围,新增自营业务、保证金融资业务等,但是目前对于各类型业务的具体开展以及管理要求,尚未有配套的实施细则。希望能加快配套制度的出台,促进期货公司从传统的单一经纪商转变为衍生品综合服务商。
二是为期货经营机构“走出去”提供配套政策支持。期货公司的跨境业务开展对推进期货行业国际化,提升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跨境业务方面,期货行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他说,《期货和衍生品法》从上位法层面为境内期货经营机构转委托境外期货经营机构从事境外期货交易预留了空间。结合过去几年的业务实践,以境内期货公司为境外期货公司做转委托方式开展境外期货经纪业务,不仅更符合市场需求,也更有利于监管部门全面深入监管。具体而言,可由境内部分已在境外设立子公司并且运行较长时间的AA级期货公司,在境外经纪商开立综合账户,所有面向终端交易者的KYC、反洗钱、适当性管理工作,都由境内期货公司完成,境外子公司只作为交易和结算通道,从监管的覆盖范围来看,也能实现全面触及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