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在积水潭河畔成立以来,泓德基金至今已走过8个年头。8年来,这家公司不仅成为“个人系”公募的翘楚,管理规模与业绩均位居行业同类前列;而且还打造出了一支“专业进取、团结一致”的投研队伍,从主动型产品到量化投资一应俱全。
上善若水,流水不腐。这家名中带水,又依水而建的公司能在短时间内搭建起如此完备的投研体系,恰如古语所言,能如水一般不断流动净化。从涓涓细流到奔涌的江流,时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逝,泓德基金也如流水一般奔腾向前,不断进化完善。
大江大河滥觞于泉眼细流。于泓德基金而言,“优秀的人、正确理念、勤勉尽责、投研交流”构成了自身投研体系成长发展的源头。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了泓德基金副总经理、研究部总监秦毅,同他一道探访了泓德基金投研体系源头活水的由来,何以奔流不止的缘由,以及未来流向何方的期盼。
沉淀:投研体系的四个“面向”
时间倒回至2016年。彼时,泓德基金刚刚成立一年,市场刚经历了艰难时刻。在此情形下,公司管理层和投研团队不禁开始共同思考,公司究竟需要一支什么样的投研团队?
在经历无数次讨论后,一个简单又清晰的答案逐渐浮现在泓德基金的面前:“要找到一批优秀的人,让他们秉持正确的研究理念,勤勉尽责地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传递给投资团队,最终有效地转化成投资。”
可以说,优秀人才、投研理念、勤勉尽责和投研交流一体化成为了泓德基金投研体系的原点,也自此开辟了日后公司投研体系奔流的“河道”。
围绕着清晰的理念,实践也在落地成形。秦毅介绍,目前公司投研体系建设便是从这四方面发力。在人才建设方面,泓德基金投研团队已搭建起了一套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招聘、培养、晋升、考核、激励等一系列完备的机制。
研究入之深,方可探其奇。在投研理念方面,价值投资一直是泓德基金的坚守。“在我们看来,价值投资是指投资有价值的企业,无论市值大小,无论成长、蓝筹或周期行业,只要表现优秀且有价值,我们都愿意研究并投资。”秦毅表示,目前泓德基金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基本面研究方法,这套方法不仅贯穿于公司内每一个研究员工作的日常,而且也为其在调研、撰写报告等实践中提供着认知指导。
在勤勉尽责方面,秦毅解释,便是要坚守对投资者的责任心,而这也是公司投研团队的思维底线。“公司在基金经理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只有非常负责任的人,才能出任基金经理。”秦毅说道。而投研一体化,则是秦毅最为看重的环节。“研究只有转化成投资才能产生价值,投研沟通的效果要有飞轮效应。”秦毅解释道,如果能让团队成员在交流中感到有所收获,那他便愿意参加交流,由此形成正向循环。
因此,如何让“飞轮”转起来成为了关键。秦毅介绍,强调“以老带新”的模式,以及要求基金经理在内部季度策略会上的报告演讲,是公司驱动团队交流的重要方式。让基金经理给研究员讲报告,研究员反向向基金经理提问,鼓励基金经理主动加强与研究员沟通和交流。
沿着这些“河道”,泓德基金投研体系开始流淌蜿蜒。水流冲刷着泥沙,堆砌成塔,泓德基金投研体系的金字塔也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落成。
秦毅表示,泓德基金目前的“投研金字塔”共分四层,彼此协同依靠。“最顶端是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制定公司重大投资决策,并在此基础上对投资经理授权;第二层是投资团队,包括权益、固收、量化、专户的基金经理。其中,又根据各自投研、资管经验分为新锐力量、中坚力量、领航力量,形成自有的人才梯队;第三层是研究团队,用以支持投研团队运作,包括行业研究、信用研究、量化研究、宏观策略研究等;第四层是中后台部门,用以支持整体投研运作,包括合规、运营、IT、风控等。”
内生:投研人才的拾取培养
水流的自净是一个综合交织的过程,水中活跃着的生物则是水源永葆活力洁净的又一关键。于泓德基金而言,投研团队的人才便是公司这片水域最不可或缺的“生物”,他们也正是公司投研生态得以发展的基础。
如何让新人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人才?“泓宝拾”计划由此应运而生。秦毅发现,从行业经验来看,一名毕业生想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一般需要十年的时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长期主义的眼光让泓德愿意给予优秀人才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以最终成为耀眼的宝石。
秦毅介绍,在人才的培养中,泓德基金会根据人才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目标展开培养。在入门阶段,便是从新人蜕变为优秀的研究员。在秦毅看来,新人就像一张白纸,因此采用“以老带新”的模式,能让研究理念方法快速传递继承。待到研究员理念成熟后,便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如何成长为合格的基金经理。过往的成长之路让秦毅感叹,研究员与基金经理间存有较大过渡,中间藏着无数问题“暗礁”,很多人便因为无人指导而频频“撞船”。而这也令秦毅决心做好为后人引路的工作。“在此阶段,我们每年都会有多次较大的讨论会,主要交流基金经理在投资中遇到的问题,对此感受如何,又是如何克服和解决的经验。”
实践时常让人发现自己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