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经济流动性"三轮驱动"A股有望聚力上行
时间:2023-01-03 00:00:00来自:中国证券报字号:T  T

A股上市公司总数已超5000家,总市值达84.86万亿元。2023年资本市场画卷正徐徐展开,在经过前一年的调整后,市场对于2023年有了更好的期待。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相对领先水平;2023年国内宏观流动性仍将维持相对宽松态势,股市资金面有望较2022年大为改善。

机构人士预计,在政策发力、经济复苏、流动性宽松“三轮驱动”的背景下,企业业绩有望回升,2023年A股市场料聚力上行。

政策托底经济增长动能强劲

“否极泰来”“东升西落”“曲径通幽”“东风吹暖”……梳理各大券商展望2023年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关键词发现,经济向上已成共识。

在券商人士看来,2022年12月先后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夯实经济向上的基础,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我们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可以实现5%左右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相对领先水平。”中信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程强判断。

在程强看来,政府仍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相对较高的目标增速指引经济稳中向好,并且加力实施稳投资、扩信用、宽货币等措施,尤其聚焦制造业领域,瞄准“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大力度打造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突出优势,并引领中国经济增长。

“近期决策层要求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宏观政策加大力度,服务业、消费领域有望转向复苏,地产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拖累也将减弱。预计2023年GDP有望增长5.1%,季度间波动较大,总体上震荡回升,曲径通幽。”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说。

在券商人士看来,经济稳中向好背后,必然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托底。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定调对2023年经济工作和信心恢复的重视程度有明显提升。”国泰君安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说,“在经济工作要求上提出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并且将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个领域政策目标单独集中给出,体现出机制体制变化的积极迹象。”

对于2023年经济工作的开展,董琦认为,将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首先,风险应对方面,主要在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两个领域,集中在传统经济。一方面,“房住不炒”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已经列明,后续保交楼、化解头部房企风险之后,向新发展模式过渡。这个过程中,需求和供给政策都会继续支持地产行业修复。另一方面,在债务风险应对中,基础设施投资依然围绕“十四五”重大工程。其次,高质量发展是主线,也是政策刺激的主要方向。决策层强调发展和安全并举,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锻造“双碳”领域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科技自立自强,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第三,“提振信心”上升到重要高度。决策层多次强调信心问题,具体有三个抓手:对平台经济定调转换,为后续行业更加积极健康发展进行铺垫;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力图改善营商环境预期;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加大外商权益保护。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表示,要提振市场信心,稳增长是基础。从中长期来看,扩内需是发挥大国规模优势的必然选择。“为‘提信心、扩内需’,周期性政策有望加码,结构性政策有望提速,兼顾短期增长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张文朗举例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预计2023年预算内财政赤字率或提升至3.0%-3.5%,而专项债优化或体现在可用作项目资本金比例增加、纳入更多可支持的领域等方面,新增专项债规模可能高于4万亿元。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部分领域如房地产、民企和平台经济等,均有积极表态。”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部分领域均出现积极的政策安排,有利于信心提振和经济修复。民营企业和平台企业发展的一些担忧不复存在,料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

流动性宽松增量资金将边际改善

在积极的政策信号和良好的经济修复预期下,流动性也是驱动A股市场的重要因素。

2022年,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全年净流入900.20亿元,其中沪股通资金净流入940.04亿元,深股通资金净流出39.85亿元。北向资金净流入金额相较2021年明显减少。另外,2022年融资余额累计减少近2600亿元。

增量资金流入不佳的情况下,2022年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15.13%、25.85%、29.37%。

2023年,宏观流动性将保持相对宽松态势,而增量资金有望较2022年明显改善。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汉锋表示,2023年,在经济尚未出现明显改善之前,国内宏观流动性仍将维持相对宽松态势,资金利率水平处于历史中低位;后续伴随经济逐步企稳,货币政策可能由“松”转“稳”,内生融资需求改善可能支持信贷增长和结构优化。海外通胀有望逐步下行,全球流动性紧缩迎来拐点,通过汇率和资本流动等渠道给国内货币政策带来的掣肘有望逐渐消退,关注海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