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风险管理模式在多个实体产业的应用正似“百花齐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期货市场产品不断扩容,规模明显提升,风险管理服务趋于灵活多元,市场制度、技术建设不断完善。
业内人士表示,十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现货贸易定价、增强实体产业韧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期货市场将进一步围绕统一大市场等国家重大战略导向和市场转型发展需求,探索服务实体产业的工具和手段,进一步推动国际化。
“星星之火”照亮“期货十年”
回想起肇兴于2012年的种种创新之举,谁也不会料到,那竟是一团引燃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星星之火”。
十年来,白银、玻璃期货上市,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牌照获批,期货公司被允许设立风险管理子公司……在创新的旋律下,期货市场发展自此驶入快车道。
十年来,我国新上市期货和期权品种累计达70余个,随着2022年中证1000股指期货、油脂油料期权等品种的成功上市,我国期货和期权上市品种总数已“破百”,覆盖多个产业链及股指、国债期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上市的期货和期权品种超过此前20多年上市品种数的总和。”南华期货董事长罗旭峰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期货行业伴随期货市场发展,在资本实力、服务质量、规范水平、市场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
“经过十年发展,我国期货市场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业务规模大幅提升,业务结构渐趋多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市场规则体系不断完善,合规风控水平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国际化布局基本形成。”罗旭峰说。
“近年来,我国多个期货品种成交量连续全球领先,精对苯二甲酸(PTA)、铜、豆粕等重要品种价格已成为现货贸易定价基准,市场长期保持平稳有序运行,中间产品期货在服务保供稳价、增强产业链韧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初步显现。”东方证券首席信息官、东证期货党委书记、董事长卢大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我国期货市场目前已形成商品金融、期货期权、场内场外协同发展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十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国内贸易定价功能基本确立,期货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已深度融合,不仅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价格风险管理,使企业可以持续高质量发展,而且使许多上市品种相关行业的经营和投资减少了盲目性、滞后性,行业发展与此前相比显得更有韧性和竞争力。”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常清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目前许多上市品种上已有国际生产经营者参与交易,开始为我国期货市场向世界性的定价中心迈进做好各方面准备。
2022年8月1日,期货和衍生品法正式施行,填补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法律空白。大连商品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冉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我国期货和衍生品领域的首部法律,期货和衍生品法适应新格局要求,凝聚我国期货市场三十余年探索发展的经验共识,为维护期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庇护实体初心不改
一树新栽益四邻。期货业近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已“亭亭如盖矣”。在风险管理模式不断升级的“浓荫”遮蔽之下,面对价格波动风险的实体企业逐渐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拥有集种植、收储、物流、加工、营销全线资源的农业企业。公司以大豆加工为主营业务,年加工大豆能力1200万吨,大豆压榨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
“近十年,油脂压榨企业伴随周围市场、国内外政策、企业战略目标以及业务模式变化,不断完善自身的风控体系和理念,我们多次通过参加大商所场外、场内期权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如何使用新的衍生工具为现货企业避险。”九三粮油副总裁包志勇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成熟度较高,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期货市场,大量使用农产品期货进行套期保值。
“在过往十多年的期现结合运作实践积累中,从期货套保开始,我们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公司的风险敞口库存管理机制,有效规避了因塑化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浙江明日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新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正是借助期现结合经营模式,自2008年参与期货市场开始,明日控股能在有效管理自身经营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年均经营规模超过25%以上的快速增长。目前,对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已深入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场景。
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基差贸易现货购销额达5565.76亿元,约为2013年的56倍,共计服务产业客户17923家次;以现货仓单约定购回等形式提供的仓单服务累计购销规模425.90亿元,累计提供资金支持222.20亿元,共计服务产业客户577家次;场外衍生品业务行业全年新增名义金额16322.37亿元,约为2015年的236倍,共计服务产业客户2734家次;15家公司开展了含权贸易,涉及现货购销额58.30亿元,共计服务客户327家次。
农业产业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双重风险。如何解决上述风险问题,近年来,期货行业、保险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