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即将迎来两周年。截至8月22日,注册制下创业板新增上市公司已达350余家,累计首发募资超过3200亿元,培育壮大了一批引领经济转型的优质创新企业,服务创新经济发展的“创业板力量”充分释放。
从推出新三板、科创板,到改革创业板,再到设立北交所,十年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始终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顶层设计清晰,“大棋局”精准落子,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与创新发展的普惠性明显提升,适配性大大增强。
各方预期,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进一步拓展广度深度,明晰定位分工,加强互联互通,推进形成契合实体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层层递进的多层次市场新生态,继续为稳定经济增长、支持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资本动能。
体系健全:拓展覆盖面提高适配性
“公司将持续在研发、创新层面保持投入力度,不断开拓更多技术平台,不断开发更多创新产品。”作为首家以第二套上市标准登陆创业板的企业,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评价,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后,积极支持那些盈利规模暂未体现,但具有高成长潜力、真正需要融资支持的创新企业上市,有助于培育出一批优质、高成长、技术领先的科技创新企业。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于2020年8月24日平稳落地,迎来了不断自我更新、助力资本市场革新、服务实体经济创新的新阶段。
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是资本市场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纵观海外创新型经济体的发展史,背后往往有着强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支持。2012年7月新三板获批设立、2019年7月科创板开市交易、2020年7月新三板精选层开市交易、2020年8月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2021年11月北交所揭牌并开市……过去十年,一个又一个重要时刻,记录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也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覆盖面不断拓展、适配性不断增强。
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企业走上资本市场的舞台。截至8月22日的数据显示,在沪深北三个交易所上市的近4900家公司,连同新三板6722家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数万家挂牌公司,正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护航下成长,资本市场畅通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更加有力,稳定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不断汇聚。
“开市三年来,科创板为科创属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为我国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资本动能。2019年至2021年,交控科技累计研发投入分别达1.13亿元、1.73亿元和2.72亿元,连续保持50%左右的年增长率,且增速稳步加快。”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介绍,在资本力量加持下,公司自主化产品研发实现一系列突破。
“大力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出新三板、科创板,设立北交所,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股债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畅通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科创板‘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已经成为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渠道,期货期权品种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领域。”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近期在总结这十年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时说。
层次清晰:错位发展功能互补
十年成长,十年蜕变。我国资本市场历经十年改革发展,如今已构建成一个体系完整、层次清晰、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各板块不断发挥协同效应,相互衔接又错位发展、适度竞争,共同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质效。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益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各板块“坚守特色”。“比如,沪深主板更加突出‘大盘蓝筹’的特色,科创板坚守‘硬科技’的特色,创业板继续保持‘三创四新’的特点,北交所和新三板注重于服务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同时,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在整个资本市场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李超看来,通过不断努力,多层次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各市场、各板块的特色更加突出。
一个充满活力和韧性的资本市场,也是一个需要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市场。近年来,资本市场各板块更加注重错位发展、凝聚合力,构建功能互补、有机联系的多层次市场体系。
“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的板块定位有清晰的区分,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及退市等基础制度上均有差异化安排。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错位发展,并推动形成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适度竞争格局。”开源证券副总裁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总结道。
未来,形成各市场板块错位发展、适度竞争的格局仍将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一大重点。谈及北交所下一步的发展,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北交所是“龙头”,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是基础,要发挥好北交所的“龙头”撬动和“反哺”作用,不断做活做强创新层和基础层。同时,加强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互联互通,加快完善服务中小企业的全链条制度体系,形成层层递进的中小企业成长路径和良好的多层次市场发展生态。
证监会近期表示,将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的覆盖面和普惠性,更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的差异化发展需求;统筹推进基础层、创新层制度创新,稳步扩大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