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艰苦创业伊始,到2002年响应军转民号召成立中天火箭公司,到如今发展成为近千人的上市公司,中天火箭走出了一条创新蝶变的航天智造之路。在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中天火箭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公司将全力推进军民两用高温特种材料生产线及大尺寸热场材料生产线产能提升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同时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全方位打造“数字中天”。
艰苦创业迎硕果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提出“军转民”战略号召,航天四院41所团委6名青年响应号召,在经验不足、也没有任何可借鉴的资料下,研制出了航天四院第一个民用小型固体火箭总体产品——增雨防雹火箭,并于1998年完成设计鉴定和产品定型,为中天火箭公司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002年8月2日,陕西中天火箭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历经20年的发展,中天火箭先后出色完成了某型制导火箭、系列化探空火箭项目、飞机炭/炭刹车盘、单晶硅直拉炉用热场材料、整车智能计重收费系统等创新产品的研制生产工作,有力支撑了公司主业的发展壮大,公司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李健表示。
20年来,中天火箭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积极推进固体火箭技术在航天、航空、兵器、新材料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在多个业务领域形成了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作为我国最早进行新型民用增雨防雹火箭研制生产的企业之一,公司参与了国内人工影响天气火箭类作业系统行业标准的制定,公司生产的WR系列增雨防雹火箭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杭州G20峰会等大型重要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目前,公司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为我国新疆、陕西、贵州等地的农业减灾防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50%,居行业第一。
公司是国内主要从事探空火箭研制开发的企业之一,目前是国内探空火箭型谱最全、产品应用最多、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企业。公司探空火箭产品先后服务于海洋探测、玛曲水资源保护项目、太行山区域人影作业效果评估等,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奠定了公司在国内探空火箭行业的领先地位。
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超码科技公司是我国首批获取飞机炭刹车盘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的单位之一。公司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炭/炭热场材料制品被我国光伏行业硅片主流生产商如隆基绿能、中环股份等公司广泛采用,是目前我国光伏炭/炭热场材料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列的供应商之一。
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三沃机电公司是我国掌握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高精度测试技术的单位之一,依托固体火箭测控技术研制开发的整车智能计重收费系统是国内第一批应用于高速公路的整车称重产品,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得到推广和应用。
“2017年,中天火箭公司与超码科技公司、三沃机电公司进行了并购重组,开启了冲刺资本市场的征程。”李健表示。2020年9月25日,公司成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成为航天四院旗下首家上市公司,也为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揭开全新篇章。
创新驱动葆活力
近年来,中天火箭聚焦创新发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1年研发费用达到6436万元。
李健表示,在研发投入大幅增长的背后,体现了公司以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作为一家以生产制造为主的航天企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产品上,而想要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就必须用创新驱动发展,用技术引领市场。
李健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依托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延伸发展的防灾减灾、新特材料、智能装备和军品业务四大主业板块发展各有优势。防灾减灾业务目前仍处于行业领头地位;新特材料业务按计划推进大尺寸热场材料的能力建设,公司日前收到证监会批复,核准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为4.95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转债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提升热场材料及耐烧蚀材料的产能;制导火箭、探空火箭等军品业务系列化发展进展顺利,将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增长方式转型。
在创新蝶变之路上,技术引领让公司跑出了转型升级的“加速度”,正扬帆进军蓝海市场。
李健透露,未来中天火箭发展有三大蓝海方向:一是防灾减灾板块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公司开发的灭火弹系列产品已通过了国家应急管理部鉴定和用户试用,后续公司将占领该领域的制高点,把握行业方向,确保在该领域深耕开拓。二是新特材料板块。公司将以产能提升为契机,促进热场材料产品实现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发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优势,以高温结构与功能材料制备和应用为核心,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具备热场材料、中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耐烧蚀材料、摩擦材料、冶炼加热陶瓷材料及装备、多孔钽材料及装备科研生产能力,服务新能源、航空航天、节能环保、医疗健康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目标市场的主要产品制造商。三是军品业务板块,装备市场空间广阔。
发展后劲足
据李健介绍,今年5月,公司被列为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如今的中天火箭风华正茂,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2022年8月2日是中天火箭成立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