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占比达18.7%。2021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着力解决老年人在养老、健康、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随着老年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他们对投资理财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为了摸清老年群体对金融服务的实际需要,笔者近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研,从离退休群体角度反映养老金融需求,以指导养老金融供给。由于离退休群体需求的复杂性,很难从一个调研活动摸清全部离退休群体全面需求,因此,笔者调研活动从国有金融企业离退休群体着手,涵盖该群体生活爱好、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产品服务类等养老需求等方面的内容。本次调研共收到7462份有效问卷,调研对象虽是金融退休群体,但在养老金融供给的充分性、差异性、便捷性等方面对各层次老年群体有同样的参考意义。
养老金融需求与供给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离退休群体对养老投资规划意愿强烈,但对养老金融产品的了解程度不高;关注养老金融产品的风险性,但对长期养老资金规划不足;年龄越长数字鸿沟越大;不同年龄段对养老产品需求差异大,但均对提供非金融服务有需求。
(一)养老金融需求旺盛
(1)对参与养老金融服务的意愿较大,空间较广。调研对象养老投资规划意愿旺盛,有70.4%的调研对象愿意或非常愿意规划养老投资,特别是低龄老人,接纳度更高,他们养老金储备量相对较足。改革开放后,最先享受经济发展红利的人群逐步迈入老年阶段,央行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调查显示,户主年龄56-64岁的家庭户均总资产最高,其次为46-55岁,这部分群体有较强养老资产储备需求,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他们不满足以短期银行存款和理财为主的资产配置,希望可以有一个较长期稳定又多元化的投资,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显示,有将近77.8%调研对象的储备金额在50万元以下,有22%的调查对象储备金额超过了50万元。这表明我国养老金融发展滞后于老龄化进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以及养老投资规划理念的深入,将有更多“已老”人群和“未老”人群越来越关注养老金融发展。必须加快养老金融发展步伐,着力解决养老金融不充分问题。(2)渴望填平“数字鸿沟”。跨越“数字鸿沟”也是养老金融服务绕不过去的问题,老年群体对传统的支付结算等方面较为依赖,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银行服务渠道向智能化、便捷化、自动化转变,面对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部分老年群体无法完全融入数字时代,导致老年人对数字支付工具敬而远之,很难享受数字金融带来的便利性。调研中有接近六成(59.2%)调研对象购买产品更愿意到银行网点,即使到网点办业务也会遇到智能终端机操作等“数字鸿沟”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了解到部分老年人期望尝试智能支付,又充满困惑感、无力感和缺乏安全感,对生活用品扫码、医疗发票打印、线上保险理赔等电子支付和操作方式,不敢轻易尝试,担心操作错误造成损失,特别是近年来金融诈骗、电信网络诈骗时有发生,导致老年人对数字支付望而生畏。(3)注重风险性,对复杂金融产品接纳程度低。调研中发现,大部分调研对象未意识到养老储备对于应对长寿风险的重要性,不愿意牺牲流动性将储蓄转为长期的养老储备资金,仅有少部分(3.8%)调研对象在工作时购买了年金保险,也仅有6%的调研对象认为FOF养老目标基金是可选择的养老金融产品,整体对养老资金规划欠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基金、保险等产品的接纳度下降。调研中,我们对国际上以房养老最为成功的模式反向抵押贷款参与意愿进行了调研,78%的调研对象不愿意参与此类业务。(4)更加关注健康医疗、日常生活相结合的金融产品,调研对象对养老金融的需求已升级为包括财富管理、健康养老服务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调研中显示,调研对象对建立15分钟养老圈的需求旺盛,对金融机构提供的非金融服务比较看重,集中在帮助联系当地医院和医生(占比34.2%)、帮助安排保洁、维修(占比29.3%)、定期电话问候健康或生活(占比24.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养老的需求认识度越来越高,对美好养老生活的期望值增加,逐渐成为刚需,而单纯依靠政府医疗和民政部门的力量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的升级变化,金融机构在金融+健康医疗方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二)养老金融供给不足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布局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其中对养老金融的支持力度也在逐步加大。但从现实情况看,养老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存在,尤其是个人养老金融发展滞后。(1)养老金三个支柱不平衡。在现有养老金三支柱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一支独大”,目前已覆盖约10亿人,覆盖率达70%;第二支柱受企业经营情况影响人群覆盖面窄,企业年金仅覆盖2700万人,职业年金覆盖3500万人,二者合计覆盖6000多万人,占城镇总就业人口的6.9%;第三支柱处于起步阶段,参与人数更少,市场份额低,个人在养老规划、养老金准备方面缺口大。(2)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不足。目前我国第三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