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万亿元
截至2022年5月末,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规模为3.74万亿元,较“债券通”开通前增加了2.81万亿元。
“5年来,入市账户从起初的200多个增加到如今的3500多个,日均交易量从几十亿元扩大到如今300多亿元。”在“债券通”开通5周年之际,德意志银行环球市场部中国区总经理施稼晨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这是中国扩大金融开放的缩影和见证。
2017年7月,“债券通”开通,“北向通”先行上线,开启全球投资者“一点接入”中国债券市场新阶段。5年来,“债券通”不负期待,既是中国金融开放稳步扩大的必然,也是市场机制持续优化使然。
最近,债券市场一系列开放新举措陆续推出,持续释放深化开放发展的信号。业界认为,中国资产、中国债券所具备的长期吸引力没有改变,深化开放、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的积极作为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市场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
展现“中国速度”
“这5年里有2年多处于疫情之中,债券通仍呈现出如此发展势头,这是‘中国速度’的又一展现。”施稼晨说。
2017年7月3日,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简称“债券通”)正式开通。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中国等多家外资银行作为首批“债券通”报价机构,于当日纷纷完成各自的首笔“债券通”交易。
5年来,“债券通”不负期待。
上线首日,“北向通”共达成交易70亿元;2017年末,通过“北向通”入市的境外机构账户数为247个。最新运行报告显示,2022年5月,“北向通”下达成现券交易6750亿元,日均成交355亿元;5月末,入市的账户数已达3513个,覆盖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了全球前100家资产管理公司中的78家。
业界人士普遍感受到发展之“快”。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张劲秋说,开通5年来,境外投资者通过“债券通”入市的热情高涨,无论是入市机构数量还是日均成交规模,均实现了飞跃式增长。
2017年末境外机构持债余额突破1万亿元;上线两年之际,在2019年7月末,又一举超过2万亿元。2022年初,境外机构持债余额最高超过4万亿元。数据显示,“北向通”上线前,中国债券市场余额约69万亿元,居全球第三;目前,约139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
5年来一系列数据表明,“债券通”作为重要桥梁的作用愈发凸显。“截至2022年5月末,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规模为3.74万亿元,较‘债券通’开通前增加了2.81万亿元。”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日前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
“搭桥铺路”顺应外资“东流”
2017年,正处于全球投资者大举增配中国资产的前夜。业界人士认为,“债券通”的开通既是水到渠成,又应时应势,适时起到了引水导流的作用。
一方面,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成效显著,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断上升,国际投资者投资需求明显增强;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国际投资者参与更加便利。
“开户流程更加简化,审批周期大大缩短。”景顺投资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说,相比原有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或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统称为“QFII/RQFII”)模式和直接投资模式,“便利”是“债券通”模式的一大突出优势。
从其它国家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经验看,境外投资者既可采取逐家到境内开户模式入市,也可通过基础设施连通的模式投资于该国债券市场。在后一种模式下,境外投资者可便捷地“一点接入”全球债券市场,是国际主流做法。“债券通”就属于后一种模式。
自上线以来,“债券通”在入市、交易、结算等各环节不断完善机制,先后推出交易分仓功能、券款对付结算方式、新债信息通、一揽子交易功能、新债易(ePrime)境外债券发行系统、国际付费模式等,并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延长交易时间、丰富第三方交易平台,持续巩固其入市便捷、交易便利、资金效率高等优势。
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说,“债券通”从设计和推出伊始,就与彭博等境外电子交易平台合作,简化交易流程、提高效率、优化合规报告等,受到投资者青睐。
“如果不是持续优化机制、提升便利度,‘债券通’可能难以在较短时间达到目前的交易量和活跃度。”施稼晨说,一项项具体举措,在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展现了注重效率和坚持开放的态度,这正是吸引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
其他入市渠道也在不断提升便利度、增强服务性。2019年10月,人民银行、外汇局发文允许同一境外主体QFII/RQFII和直接入市渠道下的债券进行非交易过户,资金账户间可直接划转,同一境外主体通过上述渠道入市只需备案一次。2020年9月,直接投资模式下直接交易服务开始试运行。通过该服务,境外投资者可直接向境内做市机构发送报价请求并达成现券交易。此前,境外投资者在直接投资模式下买卖境内债券,需委托具有国际结算能力的结算代理人进行交易操作。
张劲秋说,各项开放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基础设施,提升了流动性,大大增强了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信心。
改革不停顿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国际投资者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