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注册制改革、稳增长、绿色金融发展等经济热点话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从强化信息披露、培育合格机构投资者等五方面着手,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
他认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依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
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
中国证券报:您对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有哪些建议?实现全市场注册制,您认为应高度重视哪些问题?
尚福林:注册制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提升资本市场整体信用水平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注册制改革不仅仅是发行环节的改革,还是涉及资本市场全要素、全链条的改革,牵引着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由于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注册制改革必须稳步推进。
2018年以来,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展开,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相继成功落地,配套制度规则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条件正在逐步具备。注册制改革的基本逻辑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贯彻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理念,把选择权交给市场。
一是强化信息披露。资本市场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市场。只有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投资者才有可能做出价值判断和投资选择。注册制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则并严格执行,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夯实信用基础,是注册制改革的关键。
二是完善市场发行定价。关键是在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的基础上,给予市场充分的定价自主权,建立市场化的股票发行询价制度,提高机构投资者询价质量,降低寻租空间,更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类中介机构要各司其职,
构建以信息披露和市场化定价为基础的中介机构体系。压实中介机构核查验证和专业把关责任,把核准制下的监管部门把关作用内化为中介机构的主动行为。
四是培育合格机构投资者。培育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合格投资者和中长期资金。
五是坚持依法从严监管。在推进注册制改革过程中,要统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退市机制、多层次市场等一系列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更加注重对资本的规范引导,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创造资本市场良好生态。
政策工具储备充足
中国证券报: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稳增长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您认为今年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将聚焦在哪些方面,会如何发力?
尚福林: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变,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依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留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
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关键是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要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
稳增长关键要稳预期。新冠肺炎疫情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而我国率先走向经济复苏,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修复能力和旺盛的生机活力,充分展现了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的特点。
具体而言,首先,稳预期要先稳宏观环境。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宏观稳定是最稀缺的资源。多采取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措施,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强与产业、环保等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做好政策出台前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评估,充分考虑政策衔接和叠加效应,让政策实施效果更加精准。
其次,稳预期关键是要稳市场主体预期。微观市场主体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关系民生、就业。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科技创新企业等重点群体的支持,畅通财政、金融政策直达机制,实施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负担。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纾困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企业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夯实微观基础。
再次,稳预期要依靠创新驱动。从长远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有机融合,有利于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迭代革新,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必将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产品
中国证券报:下一阶段金融应如何更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助力经济走好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
尚福林:金融业应当把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