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中小企业将迎来更大力度的政策红利,拥抱更美好的资本市场光景。
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提出,要支持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加大培育力度。
接受采访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认为,办好北交所是当前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建议从引入增量资金、创新交易机制和明确公众公司法律地位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能力。
“速度与激情”改革效应持续释放
从宣布设立到顺利开市,资本市场见证了“北交所速度”,改革效应展现新面貌,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
符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北交所董事长徐明强调,法律地位的提升,解决了前期困扰市场发展的一些重大关键性问题和制度性障碍。北交所与新三板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市场定位突出“更早、更小、更新”。北交所总经理隋强介绍,北交所准入制度突出多元,丰富创新评价维度,设置四套并行的上市标准,关注盈利能力、成长性、市场认可度、研发能力等方面,兼顾不同类型、不同特征企业;北交所融资制度突出灵活,提供直接定价、竞价和询价多元发行机制,配备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等权益融资工具,引入授权发行、储架发行、自办发行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股权激励突出便捷,交易制度突出高效,持续监管突出适度。
北交所“龙头撬动”作用、品牌效应逐步发挥。徐明说,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前期政府出台的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等多项政策均适用于北交所;创新层对优质企业吸引力提升,企业挂牌上市意愿积极。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北京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力支持新三板改革,用好北京证券交易所,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培育推动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安徽省政府去年召开的北交所相关政策报告会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进会要求,落实支持政策,培育和扶持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
市场预期明显改善,市场生态发生积极变化。徐明介绍,根据调查,96%的公司对新三板、北交所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投资者数量超480万,公募基金积极入市交易。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共84家,总市值2300多亿元,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占比87%,18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介机构、银行等主体积极对接,表示将加大业务投入与合作。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奚国华说:“中信将一如既往全力参与北交所建设,践行金融央企责任,和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共同将北交所打造成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让资本市场成为科创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截至2021年年底,中信银行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领域合作覆盖率超过37%,中信建投证券和中信证券已合计保荐16家企业登陆北交所。
“风好帆正悬”创新发展风生水起
可以预期,北交所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政策合力将不断凝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引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中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发源地。据统计,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创造了80%以上的新产品。
“我们将始终锚定‘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目标,围绕全面实施注册制改革,一体推进北京证券交易所与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协调发展,持续提升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副主任杨喆说。
徐明强调,北交所将把支持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他认为,应从四个维度理解“主阵地”:创新型中小企业聚集地,特色制度功能示范地,良好资本市场文化涵养地,“投早投小投新”生态策源地。2022年,北交所将坚持错位发展,坚守市场定位,聚焦“更早、更小、更新”,充分体现市场包容性和精准性,与资本市场其他板块错位分工、有机联系,合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兼顾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拓展数量规模,初步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丰富企业结构,围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形成多元结构板块。另一方面,做好互联互通。切实发挥承上启下功能,持续落实好与沪深市场、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联通机制。
“从资本市场建设规律看,打造主阵地的关键首先是要聚集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合理的市场深度,支撑市场功能发挥、生态形成,带动广大中小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创新发展。”隋强表示,形成初步规模,实现高质量的企业持续供给是当前北交所高质量建设的重中之重。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底,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的公司超过千家,正在进行上市辅导的企业近300家,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占比超过四成,整体呈现发展快、盈利能力强、研发强度大的特点,数量丰富、结构多元。“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