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极致化赛道风格”似乎成了一种投资魅力,但在历经了极致风格带来的净值大幅波动后,市场也在反思:价值投资要行稳致远,该在投资理念上做出何种修正?对此,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与金牛基金经理、深圳市远望角投资管理企业(下称“远望角投资”)创始人兼投资总监曾实,进行了一场面对面访谈。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曾实身着淡蓝色衬衫,步履从容,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远望角投资的会议室不大,透过整面落地窗,能俯瞰到福田金融CBD的车水马龙,视野相当开阔。曾实缓缓坐下,合上手里的笔记本电脑后,话锋一起,便切入到当前的“极致”投资风格话题中来。
曾实指出,极致的成长风格或价值风格,往往会经历“低谷、修复、挥发、高估、自我强化、瓦解”等一系列过程。从阶段性来看,风格合拍可能带来短期丰厚回报,不合拍则带来大阵痛。如此过山车式的业绩表现,一定程度上与绝对收益导向形成内在冲突。曾实认为,一切投资机会都是比价的结果,投资管理应该平衡成长与价值,这种均衡本身就是一种风格,并且长期效果非常明显。比如,远望角以绝对收益为导向,投资收益主要源于选股,也为大择时保留了一定策略空间。
27年从业与四次理念迭代
中国证券报:您从1994年就进入资本市场,从业时间长达27年。这期间,中国资本市场历经了从小到大、从博弈逐步走向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您个人的投资方法论是怎么变化的?
曾实:我是国内最早进入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之一,见证并参与了资本市场27年来的蓬勃发展过程。可以说,投资理念的演化,相当程度上是环境变化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不断迭代的结果。人的发展往往有路径依赖,在某个路径上越投入,就越可能完全沉浸其中。幸运的是,一路走来我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完成了几次较大的投资理念迭代,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1994年-1999年的初期阶段。市场主要集中于当时很流行的技术分析,主要从资金博弈角度参与市场投资。当时,整个环境是以技术分析为导向,该方法的基本前提是认为市场行为反映了一切参与者的真实情绪,而情绪是有连续性的。
二是2000年-2004年期间。我在券商资管部门工作,当时的券商资管集中持仓,尝试以注入资产的方式起到主动改变公司基本面,改变公司价值并影响市场参与者对股票价值判断,从而获取投资收益。2004年前后大批证券公司因资产管理业务拖累而倒闭,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种方法并不如预想的那么有效。
三是2005年-2014年期间。在累积多年的投资经历后,我回到券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更多聚焦于自下而上的基本面研究。
四是2014年末我创办远望角以来,我的投资方法论也在基本面投资基础上结合大择时,逐步进入到了以均衡价值成长为特点的“绝对收益”阶段。
中国证券报:在投资市场沉浸20年之后,您创立了远望角,出于什么初衷?
曾实:创立远望角不仅是为了给持有人赚取投资回报,更重要的是出于内心热爱。在热爱驱使之下,通过扎实的基本面选股,包括跟企业家接触、长时间的调研,最终发掘出好公司,这是一种持续学习和认知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正向反馈是很强烈的。
中国证券报:远望角于2019年-2021年连续三年斩获金牛奖,得到市场认可。您曾说远望角在投资方面拒绝“80分输家”,这该怎么理解?
曾实:远望角自成立以来,就自带长期基因。我成立远望角的初心,是为了在投资市场中追求远见、把握确定性、寻找平衡。其中,追求远见是首位的,是我们做投资的立足之本。成立以来的7年里,远望角每年业绩都在全市场中上游水平。从三到五年的时间看,远望角的业绩更能通过平稳积累,站在市场前列。
就我个人有限的经历而言,基于深度研究的基本面分析进行投资,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可复制的、可持续的投资方法。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在基本面选股上付出大量时间,即自下而上地对公司和行业进行深度研究,最终形成有效的投资决策。在买入前如果对标的有过透彻的研究和长时间跟踪,买入后往往能收获确定性投资业绩。
大择时和基本面策略相融合
中国证券报:2015年以后,A股市场生态发生了很大改变。您在经营远望角的过程中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曾实:的确是这样。A股市场近几年来基本面投资氛围越发浓烈,强调赚取公司成长的钱。但是,主流审美却是极致且鲜明的赛道风格。
比如,2017年是蓝筹白马风格,满仓持有行业龙头股是最佳投资策略;到了2018年,在去杠杆等市场环境下,市场风格大变,蓝筹消费股开始掉头大跌,待2019年市场情绪开始修复后,科技成长开始回归,市场审美又开始偏向新能源、半导体等成长赛道。2020年消费白马再次回归,但历经当年的拔估值后,抱团资金开始瓦解,市场审美在2021年则开始往新能源赛道聚集。
极致鲜明的风格,在某个阶段可能与市场共振,取得非常抢眼的业绩表现;但也可能在随后的年份面临挑战,短期完美不一定可以叠加为长期卓越。
中国证券报:作为这一阶段的市场参与者,远望角在投资过程中,如何处理远见和平衡两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