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周期和成长研究方法论差异很大,少有基金经理能全面覆盖,为何曹文俊张弛有度、全面均衡?在进入公募基金前,曹文俊曾担任卖方分析师,在钢铁、交运等周期行业颇有建树,在这一时期他对宏观经济和产业格局形成了深刻理解。在此后多年的投研积累中,曹文俊逐步将投资范围拓展至成长、主题、价值等其他领域,进化形成全面的能力圈。
起步于周期股的高瞻远瞩,加速于成长股的见微知著,独特的职业生涯让曹文俊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投资框架,这是他区别于大多数投资人士的核心竞争力。
历经熊牛,玉汝于成。如今的曹文俊在周期股与成长股之间游刃有余,在大局观和秋毫之间举重若轻,在风险暴露和持有久期之间灵动应变,彼此交融,方显“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之妙。
不同寻常的全局视野
依托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投资框架,曹文俊有着不同寻常的全局视野,坚守上下融通的方法论,行业布局动态演化。
具体而言,曹文俊首先会以季度为单位进行宏观研判,参考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等多个维度进行前瞻判断,捕捉重点行业;其次在中观层面上,曹文俊对产业生命周期、价值链等主题进行比较,挑选“行业的美丽方向”;最后,曹文俊综合公司治理、股权结构、管理层激励、管理经营能力、企业文化等因子严格遵守选股纪律,自下而上挖掘个股。双维度交叉印证,提高组合配置的有效性。
“胸有成竹”的曹文俊心中也有一张坐标图,按照“风险暴露程度的高低”和“投资久期的长短”,两个维度将投资标的划分为周期、价值、成长和主题四大类,并依据自上而下的策略决定每个象限的配置比例。其中,短久期的部分主要是价值和周期,长久期部分主要是成长和主题。在不同宏观背景下,以自上而下的策略思维决定每一类股票的配置权重,然后根据不同象限的分析框架对行业做对比,最后自下而上选股。
周期与成长是曹文俊的核心优势,也是他的能力圈。他表示,在投资象限之上,根据风险收益比特征,正常情况下他更倾向于70%至80%的个股集中在成长与周期两类领域,这两个象限在同一时间段里自上而下的逻辑和自下而上的业绩增长匹配度往往较高。与之相比,主题象限主要起到调节组合贝塔的作用,而价值象限一般在市场较悲观的背景下才会重仓。
对于周期股,曹文俊认为研究关键在于“趋势、拐点和均值回归”,基本框架就是供求关系,判断产能利用率所处位置。这其中趋势和拐点勾勒了其周期性因素,需要通过自上而下宏观的需求脉动来做需求端展望;而供给端情况大多数是通过行业中观层面研究获得的。
曹文俊称,周期股赚钱的时间机会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行业景气度底部出现向上拐点的时候;二是产能利用率过了临界点之后。“当高经营杠杆特性体现出来的时候,就是所谓价格弹性比较大的阶段。如能够把握好这个趋势和拐点,赚钱是没问题的。如果能够把结构性因素一并研究得很透彻,周期股是有机会赚大钱的。”
对于成长股,曹文俊认为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市场容量、生命周期所处阶段。成长的研究框架折射到财务模型上面,无外乎就是研究公司收入端增长速度、增长持续性以及毛利率净利率稳定性。成长股的收益70%-80%来源于公司自身业绩长期高速增长所产生的复利。
“成长股投资,本质是长久期投资,在看得比较远的前提条件下,比拼谁看得更准。”曹文俊说,“可能在投资之初,它的估值水平就不低,随着时间推移,其估值水平可能不降反升。成长股研究相较于周期股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异点,在于对公司毛利率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考察至关重要。”
合二为一的梯度配置
基金经理的买入“决策”大都来自对个股的深度洞悉与推演,而曹文俊选股框架比普通基金经理更上一个量级——与风控体系合二为一。
按照风险收益比,曹文俊把个股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核心战略性品种,以长期阿尔法突出、核心竞争力稳定的股票为主,持仓权重最高;第二类是配置型品种,持仓权重较低;第三类是弹性品种,持仓权重相对较小。配置品种和弹性品种主要用于填补行业贝塔的暴露,同时基于宏观和中观的判断动态把握三类股票配置,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具体来看,第一类核心战略型品种,是自上而下逻辑通顺,自下而上业绩增长匹配度高,整体瑕疵点较少的股票。考察点主要包括公司治理情况、公司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公司经营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能力是否经过历史检验、利益诉求和二级市场是否基本一致等。这些要素如果都比较完美,则可以作为基石仓位。
第二类配置型品种,虽然也是宏观逻辑通顺,但可能在阶段性存在小的瑕疵点。例如公司可能只有一半业务跟投资主线相关,另一半业务虽然没风险但弹性相对较小;也可能公司财务不那么稳健,比如股东质押比例很高,经营杠杆很高。
第三类弹性品种,大多数是主题投资,优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进攻时锐度更高,缺点是如果行业景气度出现下滑,或市场流动性开始收紧,这些股票跌幅也很大。策略上,如果市场水温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