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方机构的年终策略会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受疫情影响,线下活动规模大幅缩减,而线上参与人数激增,一派热闹景象;另一方面,年终策略会上却明显感受到买方和卖方之间供需错配。
背后的原因颇为复杂,主要是买方卖方的投研互动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买方随着自身投研能力的强化,高调引入卖方大咖的动作屡见不鲜,对卖方机构的要求水涨船高;卖方面对买方投研服务精细化的要求应对不足,年终策略会的窘境只是一个缩影。此外,基金与券商在诸如券结模式下的合作新生态,也呼唤买方卖方投研合作的新模式。
买卖双方都很难
一场年终策略会,会场中稀稀拉拉地坐着一些人。虽然台上嘉宾神采飞扬,台下听众却似乎意兴阑珊。即便到了茶歇环节,应邀而来的嘉宾多数匆匆离去,而有意愿跟投资者多做交流的上市公司人士同样发现,自己并无太多高质量交流的机会。这是近期一家中型券商机构召开的策略会情况。
这背后有疫情的因素,稀稀拉拉的听众便是因为防疫要求间隔而坐产生的视觉效果。而往年热火朝天的茶歇交流环节,也因为疫情缘故,不少人匆匆离去也就无法避免。
另外,被寄予厚望的线上模式,似乎也并未能完美承接年终策略会的“往日风光”。这场策略会虽然在线上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的观看和参与,但是深入的投研探讨难以在线上这样“半公开”的环境中顺利进行。直播间里,听众进进出出,热闹之余,却少有惊喜。
“难”是年终策略会组织方提到的高频词。就上面这场年终策略会来讲,组织方不可说不卖力,会前联系沟通就耗时耗力,而且因为疫情,情况多变,嘉宾担心多、主办方担心多,甚至连举办场地都提心吊胆。为了线上的热闹气氛,又是广开直播通道,广邀听众参与。因为是线上,具体情况更难掌控,听众来与不来,还需要会中紧密协调。
在听众一侧,其实也很难。“年终策略会,我现在一般都不参加。因为本质上它面向更广泛的群体,跟我的需求不匹配。”有基金经理直言。但是,在很多时候,参会又是盛情难却,不得不捧场喝彩。
所以不少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想出变通的法子。例如,应付线下参会邀请,可以通过“防疫要求”这一借口推脱,且一般而言,邀请方也不会再多说什么。“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借口,那也就是派不需要承担太多日常事务的同事去参与和支持一下,有些时候,甚至会让中后台的同事帮忙。”一位基金经理表示。
对于线上邀请,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更可以躲在看不见的“信号流”背后。基金经理丢给基金助理,研究员丢给投研部门实习生的情况屡见不鲜。即便是那些看似有买方投研大咖参加的策略会,“多数情况下也就是挂着、听着,作为自己工作时候的‘背景音乐’,很难真的听进去很多。”上述基金经理表示。
那么,既然双方都难,为什么年终策略会的形式还在延续?流量是其中的关键。“卖方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而且明显有产能过剩的趋势,我们需要不断向市场发出声音,才能在这众声喧哗的行业背景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另外,现在对于很多个人投资者,年终策略会的形式仍然是他们观察市场的重要方式,通过参会,他们还可以感受到券商机构的服务。”有券商机构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供需嬗变
在年终策略会这一买方卖方相处之道的表现形式背后,是近年来买方和卖方之间投研模式的嬗变,由此带来两者供需关系的变化。
在买方一侧,近年来自身在投研能力建设上“深挖洞、广积粮”的趋势明显。更有不少买方机构吸引了大批卖方大咖加盟。例如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原副总经理冯福章加盟招商基金,出任该公司的研究总监;海通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姜超加盟中泰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联席首席投资官;原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胡雅丽加盟东方红资产管理,目前已经是公司联席总经理;原民生证券总裁助理、研究院院长,海通证券文化传媒及有色金属行业首席、TMT行业负责人、研究所执行所长钟奇,则加盟华宝基金,担任华宝基金创新研究发展中心总经理。
一时间,卖方转型买方的投研大佬如“过江之鲫”。而且他们的转身加盟也带来了买方机构在投研方面的深远变化,特别是对外部投研支持,他们显然具备火眼金睛,而且要求严格。
比如华宝基金对研究部门的战略性重新定位:在资产管理的大时代中,研究部门要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也要与时俱进,既有提供多元化研究支持的能力,也有更为精细化和数据化的体制机制。钟奇在加盟后,更是对卖方资源的“他山之石”有了更高要求。钟奇认为,作为公募基金平台还需要善用外部研究资源。在华宝基金这样的公募基金平台上,拥有很丰富的外部研究支持资源,但是面对丰富的外部资源,研究员需要精挑细选、合理分配精力。
钟奇认为扎实的数据是挑选卖方资源的条件。“有详实数据支撑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的研究和投资更有价值。研究切忌先有结论再找逻辑和数据,我们希望在详实数据基础上梳理出投资逻辑。研究需要尊重数据,投资的逻辑也需要在数据基础上得出。研究的扎实与否和获得数据、处理数据能力密不可分。”钟奇表示。
胡雅丽在加入东方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