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工商管理硕士。现任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高级董事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历任美国BusinessExcellence,Inc.投资经理;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全球财富管理部副总裁;兴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管理部总监助理、基金经理,专户管理部副总监、投资经理,新三板部总监、投资经理。
“如果某一天,基金持有人打开我的组合,我希望大家能感受到一种‘正气’,每一个标的都是高质量成长企业,都是可以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企业,都具有比较长期的投资逻辑。”
从沃顿商学院到摩根士丹利,从兴证全球到广发基金,历经18年海内外市场的跌宕起伏,王海涛最深的体会是,投资回报的核心来源是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在他的框架中,“价值投资”不是简单地去买“绝对”低估的品种,而是去发掘目前价格低于长期价值的公司。
追寻价值投资的脚步
提起王海涛这个名字,或许基金持有人并不熟悉,但在投资圈,他是一个低调的实力派。步入海内外证券行业18年的他,早年曾做过IT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后来在外资机构工作了4年。2019年回到内地后,常年负责专户投资,并以良好的业绩、稳健的风格得到了机构客户的认可。
深受正统价值投资理念的影响,王海涛偏爱具有较深“护城河”的行业龙头,尤其是具有成长性的龙头。他将重点关注的上市公司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高增长低估值,PEG小于1,他把这类股票叫作“优等生”;第二类是高估值高增长,PEG大于1,称之为“特长生”。还有一类是以均值回归为主要逻辑,兼有基本面好转特征的股票,视为勤奋的“普通学生”。
从历史持仓来看,王海涛喜欢确定性较强的标的,持仓以偏稳健型的大白马或者龙头企业为主。从其持仓市值分布来看,大于1000亿元的持仓占比超过50%,如果把500-1000亿元都算上,持仓占比在70%左右。在行业层面,他的组合配置较多的是消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和先进制造。
王海涛的职业经历横跨实业和投资两个领域。他既做过IT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有4年海外投资经验,并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成为风格稳健的价值投资者。
本科读计算机专业的王海涛,毕业后在外企工作了几年,之后和朋友联合创立了一家IT公司,并取得了不错的经营成果。这段经历,让他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有了切身的体会,对他日后研究企业打开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后来,他偶然接触到了证券投资,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3年,他选择到美国的沃顿商学院学习价值投资,并于2005年毕业后进入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担任全球财富管理部副总裁,为企业及高净值客户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在这里,他亲身实践了价值投资理念,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海涛说,在海外做投资的那几年,他所做的核心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基本面选股。那时候,涉猎的投资面比较广,除了A股,别的市场都可以做,尤其是港股、美股,他把各行各业优秀的公司、优秀的商业模式都做了梳理。同时,海外市场可以做空,让他学会站在不同的视角理解估值,也让他对市场心存敬畏。
2009年,王海涛加入兴全基金,先是管理公募基金,2011年后转为管理专户和QFII组合。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海外的正统价值投资理念与内地市场的融合,对A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比如海外市场对定增是不看好的,但内地投资者大多认可定增,定增对股价也往往有正面的影响。又比如在成长股上,A股很多公司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做了并购之后,确实业绩增长很快。”王海涛发现,投资还是要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要用实证派的角度看问题,不能过于拘泥于学院派。
在兴全基金任职期间,王海涛曾八次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在全球瞩目的投资界盛会中,他聆听了巴菲特富有哲理的投资心得。结合A股市场和自身实践,他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回国后曾撰写多篇探访手记,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
2018年9月,王海涛加入广发基金,管理专户、社保组合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在这家以成长股投资见长的基金公司,王海涛有了更重要的收获,他进一步厘清了价值与成长之间的关系。“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最好的股票是既符合价值,又符合成长的标准”。
在不断吸收前人经验、不断总结思考的基础上,王海涛对投资的认知也在不断完善和迭代。如今,他的价值投资体系更为丰富:“价值不是简单的均值回归,也不是单纯买低价的东西。价值投资的对象包含两类企业:第一类是能够长期为股东创造价值但被低估的企业,第二类是均值回归、困境反转的企业。”
低估是价值投资的“保险杠”
如果说价值是王海涛投资框架中的核心,那么,“低估”则是他直达这个核心的入口。不论其处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估值一直是王海涛最看重的要素之一。他有着“三不”原则:一是不买无法计算PE的企业;二是不买PEG大于1和PE超过40倍的股票;三是不买高波动的行业。
“在中长期投资收益中,固然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业绩的增长,但是买入的成本也是决定未来收益率的重要因素。如果买入成本过高,预期收益率大概率不会很理想,也很难控制波动。”王海涛这样解释他的“三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