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展望未来外贸形势,全球疫情仍将是关键影响因素,同时还要关注供应链安全问题对出口的影响。今年四季度我国出口增速可能有所回落,明年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外贸稳增长政策需要持续发力。
当前应抓住出口高增长的时间窗口,不断推动改革开放,疏通政策传导,有效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实现经济增长动能的平稳切换,这将是下阶段经济稳增长的关键。
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中国证券报:影响今年底到明年外贸形势的因素有哪些?
管涛:展望今年底与明年出口,全球疫情态势仍将是关键影响因素。当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疫情错位带动我国出口快速增长。去年4月至今年9月,全球其他国家疫情情况与我国出口规模的相关系数高达0.78。在我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中,除欧盟以外,我国对美国、东盟、日本和韩国的出口金额与各国/地区的新增确诊病例也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今年底,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全球疫情可能有所反弹,尤其是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这将继续凸显国内疫情防控优势,助推我国出口增长。当然,考虑到我国出口面临原材料涨价、人民币汇率波动等挑战,加之去年底基数较高,不排除四季度我国出口增速较前三季度会有所回落。
明年,全球疫情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疫情防控、疫苗接种和病毒变异速度将决定疫情对出口的影响。基准情况下,随着疫苗接种逐渐普及、疫情防控逐步放松,全球经济重新开放,届时我国出口既可能面临国际贸易进一步回暖的机遇,但也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订单外流的挑战。如果全球疫情持续演变,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届时我国出口既面临继续享受率先复工复产的红利,但也会面临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的挑战。
同时,还要关注供应链安全问题对出口的影响。去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为25.1%,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近年来,地缘政治因素叠加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产生巨大扰动。后疫情时代,各国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关注焦点将从效率问题逐渐转向安全问题,致力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多元化和分散化。从长远来看,这可能对我国出口带来扰动。不过,考虑到我国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对我国近期出口影响有限。
综合来看,今年四季度我国出口增速可能有所回落,明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外贸稳增长政策需要持续发力。
出口产品结构变化
中国证券报:从进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将会有哪些变化?
管涛:从进口产品来看,按照海关编码协调制度(HS)标准分类,去年和今年前9个月,机电和音像设备、贱金属及其制品、动植物产品进口规模占总进口比重均高于2019年;车辆等运输设备、化工产品、珠宝和贵金属进口占比则有所回落。矿产品作为我国第二大类进口产品(第一大类为机电和音像设备),其进口占比由2019年的24.8%降至去年的22.0%,但今年前9月又升至25.2%,主要反映了今年以来矿产品价格飙升的影响。
按照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广义经济分类法(BEC),将进口产品分为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去年,我国消费品进口规模有所增长,占总进口比重创历史新高,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延续了2017年以来的升势;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规模双双减少,占比分别回落0.8个和0.2个百分点。
我国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受海外疫情影响,跨境人员往来受阻,我国境外消费回流;另一方面,反映了境外生产恢复较慢、供应链中断、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明年随着扩大进口规模、促进消费升级政策的实施,预计重要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优质消费品的进口规模会进一步增加。
从出口产品来看,按照HS标准分类,去年以及今年前9个月,化工产品、塑料和橡胶制品、家具用品、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的出口规模占总出口规模比重均高于2019年,表明疫情防控、宅经济相关产品为我国出口高增长的主要贡献项。作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机电和音像设备出口占比由2019年的43.5%升至去年44.6%,但今年前9个月又降到42.7%,纺织制品也经历了从8.3%升至9.2%再降回到7.5%的过程,反映今年以来海外对防疫物资以及宅经济相关产品需求有所减弱。
同样,按照广义经济分类法(BEC),将出口产品分为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去年,我国中间品出口规模变动较小,占总出口比重较2019年回落1.4个百分点;消费品和资本品出口规模均有所增加,占比分别提高0.8个和0.6个百分点。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主要反映了海外疫情防控影响及消费复苏节奏快于生产的情况。明年如果全球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人们逐渐返回工作岗位,届时海外对防疫物资以及家居用品的需求会减少,但生产活动的恢复会增加对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需求,带动我国资本品和中间品出口改善。
中国证券报:市场对未来进出口增速有走弱预期,应从哪些方面着力促进外贸稳增长?
管涛:从进口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增速上升较快,其中4月和5月进口价格走高为主要贡献项。但6月份之后,进口价格增速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