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资本市场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跃文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有望在主板和中小板市场全面推广股票发行注册制。下一步,需要继续完善与注册制相关的各项配套制度,推进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应加大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和监管,刚刚出台的新退市制度要尽快发挥作用,同时开展下一阶段市场化退市改革方案的准备工作,加快退市改革进程,尽早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
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
中国证券报:日前提出的资本市场三大核心任务有何新的重要意义?
张跃文: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的与资本市场直接相关的三项任务。
我国经济处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加速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模式转变。实体经济发展理念的变化带来对资本市场服务需求的变化。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有意无意地弱化资金使用效率和市场投资功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资源配置要向高效率产业部门倾斜,科技型、自主创新型企业应当得到更多资金支持,这就要求市场机制在资金分配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资本市场的运行模式要真正体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股票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两项基础制度,调整这两项制度,将对资本市场运行理念和运行模式产生深远影响。股票发行从核准制转向注册制,以及多元化发行上市标准的推出,意味着股票发行的行政管制进一步弱化,哪些企业能够最终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将主要由市场投资者集体决定,股票发行和上市的市场化程度极大提高。如果投资者足够理性,市场运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足够好,那么投资者选择的结果显然是优先支持高效率的产业部门和优势企业,使资本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够更好符合新发展阶段要求,投资者也能够得到更丰厚的投资回报,促进形成资金与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
常态化退市机制是一项与发行注册制相配合的改革。股票市场中投资者数量、可投资资金以及监管资源都是有限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面对新兴产业部门的巨额资金需求,必须将有限的市场资源投入到最有潜力的产业和企业中去。那些已经在市场中浪费了大量资源、失去了投资者支持的低质量上市公司,应当适时退出市场,将市场空间让位于更具竞争优势的企业。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增加直接融资,改变融资压力和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银行系统的状况,事关金融体系稳定,必须久久为功、长期坚持。股票发行注册制和常态化退市对于增加直接融资有重要促进作用。这两项改革的成功推行,将明显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增强市场化配置资金的能力,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与投资功能更加平衡,进而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入市,为更多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支持。
目前,这三项任务的推进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股票发行注册制即将全面推行,要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要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配套措施予以保障。退市制度改革方案日前明确,距实现常态化退市还有距离,未来仍有较大改革空间。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方面,近期银行信贷增加较多,加之受部分企业违约的负面影响,信用债融资受到一定抑制,股票融资在科创板推动下虽有明显增加,但体量相对较小,因此直接融资总体增速不容乐观。在这种形势下,监管机构将三项任务列为资本市场建设的核心任务,体现了迎难而上的工作态度,也预示着未来会将更多资源向三项任务倾斜,对于推动三项任务取得新进展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证券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今年会如何稳步推进,有望取得哪些新的进展?
张跃文:股票发行注册制已经先后在科创板和创业板实施,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初步建立了“一个核心、两个环节、三项市场化安排”的注册制架构。从实施情况来看,股票发行上市的审核周期明显缩短,多元化的发行上市条件为不同类型企业进入股票市场提供了便利,个股发行上市审核进程的透明度大幅提高。
今年,在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新证券法要求,有望在主板和中小板市场全面推广股票发行注册制。下一步,还需要继续完善与注册制相关的各项配套制度,以注册制为龙头推进资本市场深化改革。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项改革要抓紧研究方案并尽快实施:一是进一步加强发行注册制度和上市审核制度的分工与配合,真正实现两个环节各有侧重,主责单位各负其责,减少重复审核,将注册制做实;二是加强企业上市后的持续性监管,要拿出切实管用的措施推进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完善动态监管网络;三是增强沪深证券交易所独立性和工作主动性,准予其根据自身市场需要适时调整各层次股票市场上市制度,拟定更加符合自身特点的上市审核流程,制订各层次股票市场差异化上市制度安排,让多层次股票市场建设真正迈起步子来;四是加强退市制度执行力度和监管,刚刚出台的新退市制度要尽快发挥作用,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