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一个信念开启宏图伟业。
在广州,从一家不起眼的校办企业起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早、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测企业,20多年时间里,驱动着金域医学坚毅前行的,始终是一颗朴素的初心:帮助医生看好病。
一场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巨量的核酸检测需求,将第三方医学检测这个原本低调的行业推到聚光灯下。这时候人们才发现,作为佼佼者的金域医学已经站上新风口。
初心:帮助医生看好病
冬天的广州生物岛,繁花似锦,江流有声。置身金域医学的总部大楼,丝毫感受不到北方的寒冷,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扑面而来。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从广东乃至全国各地送来的检测样本被整齐放置,各种检测设备高效运转。
一台略显陈旧的病理切片机摆放在公司展厅中央。“它是公司的元老,见证了金域医学的创立,更见证着金域人的初心。”金域医学高级副总裁汪令来介绍。
上世纪90年代,当时负责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校办企业,现担任金域医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的梁耀铭,因同学的一次抱怨受到启发。那位在基层医院当医生的同学说,离开了具有检测能力的大医院,回到县城后变得“不会看病了”,因为基层的检验、病理等医疗辅助资源跟不上,医生没有准确的检验结果作为诊断依据。
汪令来说,彼时,国内一些中小型医院检验设备简陋,无法接待需要做非常规检验诊断的患者。就算是三甲医院,要赶上飞速进步的医学检验手段,不断更新检测仪器也有困难。梁耀铭琢磨:为什么不能外包医院的检测项目,给基层医院的医生们送去急需的服务,帮助他们看病?
1998年,梁耀铭和他的员工们众筹9万元买来当时最先进的病理切片机,开始把检验外包作为校办企业的增值服务,填补基层医疗机构检验条件不足的同时,让病人少折腾、少麻烦。梁耀铭没想到,初心本是帮助医生看好病,却帮助企业开辟了新天地,他创立的金域医学踏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恒心:坚守专业化和规模化
在金域医学总部,从8楼一层层向下参观,病理诊断中心、病毒诊断与转化中心、临床基因组中心、临床质谱中心等门类齐全的实验室让人印象深刻,这是公司的“宝贝”。近三年来,金域医学每年新增检测项目近200项,这些新增技术中,大部分是基于基因、质谱、流式及病理等先进学科平台的高端项目。
作为第三方医学实验室,质量是金域医学的生命线,公司共获得包括美国CAP、ISO15189在内的38张国内外认证认可证书,数量连续18年位居行业首位,检测结果为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
“第三方医检的优势在于专业化和规模化,金域是可提供全生命周期检测项目的公司,目前可以做到2700项检测,而一般的三甲医院做800到1000项检测。此外就是规模化,用工业化模式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汪令来说。
为拓展规模,金域医学除在全国31个省区市均建立了中心医学实验室外,还建立了600家区域实验室、2300家物流网点,为超过23000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所在区域。汪令来说,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早期的时候,一般三甲医院的核酸检测一天只能做100至200例,一些地级市的检测能力更弱,此时第三方医检起到补位作用,迅速拉升当地日检测产能。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考验企业的技术,还考验容易被忽视的物流能力。疫情早期,很多人在县以下区域,当地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核酸检测能力不足,对冷链物流的考验更甚。
新冠肺炎疫情是动员令,金域医学闻令而动。截至11月底,金域医学已在湖北、广东、北京、上海等全国30个省区市,开展筛查相关人员的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投入专业人员近1800人,累计检测超过2700万人份,约占全国十分之一,是单机构全球最大的累计检测量。
雄心:追赶世界第一
“这场疫情对金域医学来说是一场大考,也是对公司技术实力的肯定。”梁耀铭说,金域医学积极参与抗疫并取得一定成效,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展现了自身在大规模开展检测方面的硬实力,从幕后走向台前,为大众所认可。
梁耀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医学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不断进步,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还有巨大想象空间。而中国本身巨大的市场规模,更是给予金域医学这样的头部企业很大的成长空间。
金域医学每年检验标本超7000万例,拥有全球最大的东方人种疾病样本库和数据库。金域医学正以此为基础推动体外诊断产业和人工智能诊断的原始创新,与华为联合开发AI辅助宫颈癌筛查,将阅片效率提升10倍;与腾讯、舜宇光学等合作,推出国内首个获准临床应用的智能显微镜。
在梁耀铭看来,中国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中国,将医学检验外包给第三方的机构大概只有5%至6%,美国的外包率接近40%,欧洲接近50%,日本在60%至70%的水平,这是日本医疗保健水平在全世界排名领先的原因之一。”
梁耀铭说,他有一个愿望,希望做到全球第一。“我对此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祖国作后盾。只要走得踏实,就能行稳致远,世界应该有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