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6日,中小板迎来15周岁生日。
15年栉风沐雨,从开板当天8家企业挂牌,到如今汇聚总市值8.6万亿元、占深沪两市总市值16.42%的932家公司,定位于全力服务主业突出、具有成长性和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的中小板,在过去15年间快速发展,并培育了一大批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
回顾15年发展历程,中小板持续发挥股权融资功能、优化并购重组市场,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为助力扶贫创造就业做出突出贡献。展望未来,中小板将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资本融通为打造新动能积蓄力量
15年来,中小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企业上市,企业也依托中小板的自办平台一步步发展壮大,引领行业、走向世界。截至今年5月中旬,中小板932家公司总股本8646亿股,累计总成交金额197.91万亿元,股票总市值8.6万亿元,约占深沪两市总市值的16.42%,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5年间,中小板股权融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932家公司IPO累计融资6109亿元,累计股权再融资1.6万亿元。其中,340家公司上市后融资超过2次,58家公司上市后融资超过4次,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不断强化。
除股权融资外,并购重组作为资本市场最具效率和活力的工具之一,也一直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板块成立15年来,上市公司累计实施完成重大资产重组429单,交易金额合计8349亿元,涌现出一批具有典型产业逻辑、改革示范性,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组案例。
其中,快递行业龙头顺丰控股通过重组上市登陆中小板,翻开了公司发展历程中的崭新篇章。帝欧家居收购欧神诺,切入中高端建筑陶瓷领域,深化公司在中高端建材板块的业务布局。蓝帆医疗收购心脏支架制造商柏盛国际,提升业务和管理的国际化水平。木林森收购OSRAM“欧司朗”高端品牌的通用照明业务,实现通用照明业务从中端向高端的跨越。
深圳一位投行人士指出,中小板并购重组的特点可以从三方面看。其一,深耕主业、围绕产业整合进行并购重组是中小板重组主流,中小板超过六成的重组方案为产业升级或上下游并购,产业协同性强。
其二,中小板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投身高科技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一批创新型、成长型公司打通融资渠道,注入增长动力。数据显示,近3年来,中小板有近1/3的并购标的涉及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疗等领域。如航天彩虹收购彩虹无人机,实现公司业务由电容器薄膜向高端装备制造的延伸;东方新星收购奥赛康药业,置入医疗行业优质资产,增强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其三,中小板优化并购重组审核流程,加强培训服务,鼓励传统过剩产业的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近3年来,30余家中小板公司置出落后产能,注入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业务或资产,产能出清迈出实质性步伐。如快递行业龙头顺丰快递、申通快递、韵达股份均通过与上市公司进行资产置换的模式汇聚中小板,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上述投行人士指出,经过多年发展,中小板并购重组趋于成熟理性。监管层对“忽悠式”“三高类”重组乱象的整治,使得中小板上市公司重组盲目追逐热点的现象明显减少,估值体系逐渐回归理性。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小板上市公司重组标的平均增值率持续下降,2016-2018年分别为12.1倍、6.9倍和4.9倍。高溢价方案数量和占比也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18年增值率10-20倍的重组为5家,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20家和13家。值得注意的是,游戏、广告及互联网营销、影视等行业标的估值仍相对较高,但数量明显减少。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中小板上市公司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记者统计发现,近3年来,中小板上市公司共披露22单跨境并购重组,涉及交易金额超过2000亿元。“通过海外并购,上市公司既能提高业务和管理的国际化水平,也可以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形象。”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过去15年,中小板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和资源整合平台,助推企业实现产品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为发力新经济、打造新动能积蓄力量。
持续高强度研发铸就细分行业龙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丰硕成果,自主创新是重要驱动力。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上市公司作为优秀企业代表,在当前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贡献了重要的创新力量。
回顾15年发展历程,中小板上市公司在谱写推动创新篇章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在创新引领下持续释放增长动能。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末,932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共有715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37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分别达到77%和40%,其中192家公司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84家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9家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68家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成就这些名誉的,正是公司巨额的研发投入。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小板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额的复合增长率为25.3%,研发强度持续保持在2.5%以上并逐年提升。
2018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合计1463.2亿元,平均研发支出1.68亿元,同比增加24.8%,研发支出占同期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为3.17%。其中,海康威视2018年研发投入44.83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9%,公司研发和技术服务人员超过1.3万人,保持全球安防行业领先地位。比亚迪2018年研发投入85.36亿元,其推出的纯电动大巴已在全球六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城市运营。
从行业来看,信息技术业平均研发支出2.69亿元,研发强度9.84%,居所有行业之首;教育业、制造业的研发支出水平和研发强度也远超其他多数行业。从公司来看,有68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162家公司的研发支出超过2亿元,其中比亚迪、海康威视、苏宁易购等公司的研发支出总额分别达85.36亿元、44.83亿元和28.99亿元。
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中小板公司在各自行业建立起竞争优势,大部分已发展成为细分行业龙头。据统计,中小板共有443家公司的主导产品在所属细分行业的国内市场位列前三,155家公司的主导产品在所属细分行业的国际市场位列前三。细分行业龙头公司2018年平均研发支出2.26亿元,同比增长27.06%,研发强度4.27%,比去年同期增长0.31个百分点。
2018年,中小板高新技术企业平均实现营业收入42.24亿元,同比增长14.15%,平均实现净利润1.41亿元,收入和利润总额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9.08%和10.34%;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平均实现营业收入45.80亿元,同比增长16.87%,平均实现净利润1.55亿元,收入和利润总额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1.92%和12.37%。
在创新引领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公司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迅速成长,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形成“老中有新、新中更新、新老融合”多点突破的新发展局面。
其中,科大讯飞在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的研究攻关上加大投入,在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获得12项“国际第一”。顺丰控股积极投入智慧物流建设,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地图、无人化和自动化操作、智能硬件方面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成为科技驱动的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公司。立讯精密在近3年累计研发投入49.89亿元,研发强度持续上升,2018年度内新申请专利244项,取得专利授权238项,凭借稳定持续的研发投入,稳固行业领先优势和地位,实现经营业绩的常年稳定高速增长。
中小企业板15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持续的研发投入、积极不懈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已成为上市公司谋求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力量源泉。
扎紧制度篱笆夯实资本大厦根基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小板开板伊始,坚持“打造诚信之板”理念,先后发布与诚信建设相关的系列规则,率先建立诚信档案系统,把诚信建设作为板块建设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把好一线监管职责关,立规矩、明底线,督促上市公司持续提高规范运作意识、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多措并举深化依法全面从严监管。
其中,保障股票流动性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上市公司股票停复牌制度作为资本市场交易的基础制度,在确保信息披露有效性的同时,对保护投资者交易权利、维护公平交易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部分上市公司以各种理由申请停牌,出现随意停、任意停、长期停,甚至虚假停牌的现象,牺牲投资者正当交易权利,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中小板主动适应市场和监管形势发展,深入市场基础制度研究,落实停复牌制度改革,牵头制定《中小企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4号:上市公司停复牌业务》《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引第2号——停复牌业务》等规则,引导上市公司合规停复牌,分阶段披露,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目前,中小板公司停牌家数已降至个位数,平均停牌时间均不超过10个交易日,取得良好效果。
15年来,中小板积极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涌现出一批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在总结行业运行规律和风险特征的基础上,中小板结合投资者需求,参与制定了民用爆破、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快递服务、零售等12个行业的信息披露指引,从行业特征、公司业务、核心竞争力等多维度对信息披露进行规范。行业指引涵盖160余家上市公司的行业信息披露,有效提升了信息披露的深度与精度,有助于投资者获取针对性信息,理性做出投资决策。例如,民用爆破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且受到政府严格监管,指引强化了产能、许可资质、安全生产事项的披露要求;快递服务业量件多、单价低,淡旺季业务量变化大,指引针对行业特点要求行业公司每月披露报告期快递发件量及单票业务收入情况,分析变动的原因。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对于净化资本市场环境、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胜劣汰、完善市场机制意义重大。中小板结合上市公司退市监管实践,参与研究完善退市制度的思路和方案,持续推动退市制度改革。其中,中小板率先在退市标准中引入关联方资金占用、对外担保、公开谴责和市场交易等新的指标。
2018年10月16日,长生生物主要子公司因违法违规生产疫苗,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并罚没91亿元,在重大安全领域存在违法行为。2019年4月30日,众和股份披露2018年年度报告,暂停上市后出现业绩亏损、净资产为负的情况,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根据有关规定,深交所及时启动对长生生物强制退市机制,对众和股份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在此过程中,中小板切实担负起退市主体责任,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做到“出现一家、退市一家”,不姑息、零容忍,净化市场环境。
在践行一线监管职责方面,中小板不断优化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有效性。率先实施分类监管,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公司施行差异化监管。配合“刨根问底”式问询和监管公开,紧盯高风险公司和重点问题,对资金占用、违规担保、业绩变脸、股票平仓、控制权争夺、媒体质疑等事项主动出击,及时采取监管措施,引导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15年来累计向公司及相关当事人发送监管函件近两万份,及时向市场传递监管信息和监管理念,有效规范信息披露,筑牢监管的第一道防线。
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中小板共作出纪律处分378次,涉及上市公司147家,包括公开谴责32家、通报批评115家,涉及的违规行为包括违规买卖股票、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违反承诺、违规使用募集资金等。从监管效果来看,中小板以纪律处分和监管措施为重要抓手,及时发现、严肃惩处市场各类违规行为和主体,有效增强监管威慑力,提高市场主体合规意识,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创税收保就业助力精准扶贫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及创造就业机会的发动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板积极倡导社会责任,要求上市公司促进自身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大批中小板上市公司在稳健发展的同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分红、环保、扶贫等领域发挥了示范效应。
中小板成立15年以来,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4428亿元,约占累计实现净利润的30%,成为投资者共享经济发展红利的重要渠道。2014-2018年,中小板现金分红的公司数量和金额稳步增长,现金分红家数占公司总家数的比例平均达76%。2018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937亿元,12家公司现金分红总额超过10亿元。其中,海康威视2018年以超56亿元的现金分红位居榜首,连续10年实施现金分红,累计分红207亿元,是首发募集资金的6倍。
此外,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不仅使上市公司员工得享公司发展红利,更激励员工积极投身工作,为公司及经济发展装上强有力引擎。数据显示,中小板成立15年以来,共有802家次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2018年,128家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较2016年、2017年的86和110家呈持续增长趋势,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遍布化工、计算机、互联网、医药等32个行业。截至今年4月30日,累计有379家次上市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
苏泊尔自2004年上市以来,于2012年、2013年和2017年先后3次推出股权(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累计向核心技术人员、管理层员工共计近400人次授予限制性股票近2000万股。通过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打造了一支具有主人翁意识和强大战斗力的队伍,成为目前国内著名炊具研发制造商和厨房小家电领先品牌。
产业扶贫是中小板公司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中小板公司在深耕细分行业的同时,注重结合自身主营业务及产业优势,与地方实际情况相融合,因地制宜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发展,建立互惠共赢的长效机制,具有可持续性,扶贫效果较为显著。
2018年度,中小板公司投入产业发展脱贫项目的资金累计56.88亿元,带动74223名群众脱贫;推出产业扶贫项目424个,其中农林产业扶贫项目279个,占比过半。产业发展脱贫项目形式多样,各有亮点。农林行业结合贫困地区气候、环境等特点,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为重点。金融行业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从优化资本市场服务、创新产业脱贫方式出发,为农林产业扶贫提供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中小板上市公司在不断为贫困地区群众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通过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激发贫困群众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注重培育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2018年度,83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投入资金6470.14万元,111家公司为资助贫困学生投入资金4772.43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达15851人;另外,还有49家公司累计为54097名贫困群众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据统计,中小板公司2018年累计扶贫投资金额73.31亿元,带动123830人脱贫。
为改善中西部偏远山区农村教育状况,苏泊尔与地方政府合作,持续多年推进乡村小学建设和乡村办学条件改善。2018年,公司完成云南、湖北地区两所苏泊尔小学的建设落成。自2006年至今,公司已累计在青海、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12个省或自治区山区捐建学校26所,总计约有两万学生直接受益。同时,公司支持各校的后续办学发展,为苏泊尔小学捐赠儿童读物、建设“嫩芽儿”图书室、捐赠厨房设备、建设“粒粒香”爱心食堂,还为苏泊尔小学乡村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全面提升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让偏远山区的乡村孩子得到优质的教育机会。
苏宁易购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特点,聚焦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低收入群体,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创办农村电商学院,并量身定制了70门课程,充分运用线上线下O2O融合的电商人才培养方式,以苏宁直播课堂以及其他直播软件进行培训,各类培训累计2.5万场次,培训人次达40万,尽可能地满足县乡电商人才的培养需求。
中小板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健康医疗、生态保护、兜底保障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回馈社会。2018年,中小板公司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生态保护方面共投入8.04亿元,较上年同期投入增加12%。
除鼓励扶贫之外,中小板高度重视上市公司环保信息披露。成立以来,中小板持续细化环保信息的披露要求,引导上市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大环保投入。2018年,中小板公司环保投入总额为209亿元,同比增长27.44%,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中小板企业在税收就业上做出突出贡献。2004-2018年,中小板公司累计上缴税收14632.55亿元,平均上缴税收金额从3253.66万元增长到24546.66万元,复合增长率为14.22%;累计提供2797.29万个就业岗位,平均每家公司提供的就业岗位从2004年的1088个增长到2018年的4210个,复合年均增长率为9.44%,在创造就业、促进和谐社会等方面均贡献了自己坚实的力量。
此外,在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已上市的中小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做大做强,对其他企业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如浙江的绍兴、台州,广东的汕头、佛山分别有26家、25家、18家和17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集群效应。
15年来,中小板砥砺奋进,深耕多层次资本市场试验田。深交所相关负责人指出,未来中小板将持续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夯实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为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