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年,中非领导人将再次齐聚北京,共商中非友好合作大计。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7月30日宣布,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今年论坛会议是中非合作论坛第四次以峰会形式举办。中非合作论坛非方成员领导人将应邀与会,有关非洲地区组织和国际组织代表将出席峰会有关活动。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7月30日介绍道,9月2日和3日分别召开论坛高官会和部长会,为峰会做相关准备。9月4日至6日将举行峰会开幕式、欢迎宴会和文艺演出、平行高级别会议、中非企业家大会、双边会见等系列活动。这是继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之后,中非友好大家庭再一次聚首北京。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协商是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特征,中非双方正就包括峰会活动在内的相关筹备工作保持密切沟通协商,继续弘扬中非友好合作精神,把论坛峰会办成加强中非友好团结的又一次盛会。相信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开辟中非关系发展新境界,谱写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篇章。”林剑说道。
2000年10月,在中非双方共同倡议下,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由此正式成立。论坛成员包括中国、与中国建交的53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中非双方先后于2006年11月、2015年12月、2018年9月举行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专家王义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政治关系上,中非天然就是命运共同体。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在国际舞台上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长期坚定的战略选择。中国外长自1991年以来连续34年新年伊始首访非洲。中方坚定支持非洲国家和非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支持就优先解决非洲诉求作出特殊安排。中国还是第一个明确表态支持非盟加入G20的国家。
从经济关系上看,王义桅认为,在新形势下,中非加强合作意义依然重大。随着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战略,非洲在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中具有更大重要性。“我们不仅是要扩大双方的贸易,鼓励企业对非洲投资,还在政策层面开展合作,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的对接,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和数字化的转型。这是中非命运共同体更深层次的含义。”
中非合作论坛为中非合作插上翅膀标准银行集团经济学家倪杰瑞(JeremyStevens)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对非洲的热情拥抱——正如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所展现的那样——开启了双向贸易的高速增长时期。如今,中国早已成为非洲最大的商业伙伴,中非合作的成果遍布非洲大陆。与二十多年前相比,许多非洲城市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非合作源源不断的活力。上次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已经展现了中非关系的成熟和深化。
经贸合作是中非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据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司长江伟介绍,在中非合作论坛历届会议务实举措的推动下,中非经贸合作始终保持强劲活力,中非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已连续15年是非洲最大贸易伙伴。据商务部数据,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历史上的峰值2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创历史新高。
中非贸易不仅规模屡创新高,结构持续优化。自非进口农产品成为增长亮点。2023年中国自非进口坚果、蔬菜、花卉、水果同比分别增长130%、32%、14%和7%。机电产品成为对非出口的“主力军”,“新三样”产品对非出口实现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91%、109%和57%,有力支持了非洲绿色能源的转型。
中非投资合作稳步增长。中国是对非投资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2023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仍然保持增长态势。中国—埃及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海信南非工业园、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等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显现,吸引了一批中资企业赴非投资兴业,项目涵盖建材、汽车、家电、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中非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也成效显著。非洲是中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中国企业累计在非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70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4000亿美元,在交通、能源、电力、住房和民生等领域实施了一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非洲疾控中心、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塞内加尔方久尼大桥等标志性工程相继竣工,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非洲流行一句话,‘西方人来了,给我们一些说教;中国人来了,给我们建医院、修路造桥。’这种说法非常形象。如今,非洲国家对西方模式相当失望,纷纷向东看。非洲的‘中国时刻’已经到来。”在王义桅看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经验就是政府要培育好市场,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