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我们对会议公报作如下要点解读:
一、在形势判断方面,本次会议在肯定上半年宏观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的同时,着重强调“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一方面,上半年GDP增速达到5.0%,符合年初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5.0%左右”的增长目标,显示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与此同时,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8.7%,增速较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6.0%的整体工业生产增速,并对出口形成有力支撑,以及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0.1%,与一季度的10.8%基本持平,高于9.5%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和3.9%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表明新动能新优势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较快。
不过,二季度GDP同比增速降至4.7%,显示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减弱,背后主要是以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增速下行为代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拖累效应加大。
这也是“经济运行出现分化”的具体体现。背后是二季度房地产行业继续处于调整阶段,房价下行带来资产缩水效应,对居民消费信心和民间投资影响较大,房地产投资较大幅度下滑也在一定程度抵消了制造业投资的快速增长,稳投资压力较大。而“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除了指向房地产行业调整外,还包括地方化债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有待进一步化解等。作为传统的主要经济增长动力,当前房地产行业和城投平台都处于调整阶段,而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导致“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经济总体上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二、下一步政策安排体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两条腿走路。
下半年将重点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宏观政策也会朝着稳增长方向进一步发力,但不会实施强刺激。
本次会议在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召开。会议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其中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下半年深化改革工作规划了重点。本次会议强调,“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我们判断,下半年将推动几个关键领域的结构性改革朝前迈进一步,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其中,今年各地各部门会将去年发布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1条”落到实处,在切实改善民间企业营商环境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此外,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较强,基本原则是财权适度下放,事权适度上收。我们判断,下半年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将较快推进。这不仅有利于建立更加平衡的央地财政关系,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地方政府促消费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消费驱动转型。最后,考虑到本次会议强调“要继续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下半年在优化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方面也将加快推进,重点是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具体操作层面体现为较快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相协调的机制。
宏观政策方面,本次会议明确要求,“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而且再度提出“要加强逆周期调节”。这意味着着眼于“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下半年稳增长政策还有加码空间。财政政策方面,会议提出“要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我们判断三季度将迎来政府债券发行高峰,融资规模有望达到4.1万亿,高于今年一、二季度的13584亿和19816亿,也高于去年同期的36474亿。这意味着三季度基建投资(宽口径)将保持在8%左右的较高增长水平,继续发挥宏观经济稳定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7月19日国常会决定,统筹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进一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与此前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扩投资不同,此次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一方面显示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使用范围扩展,即从之前的“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扩展到了促消费领域,同时也意味着财政政策取向正在从之前的侧重给企业减税降费以及扩大有效投资,逐步向支持居民消费方向转移。这表明宏观政策在提振有效需求过程中,正在灵活调整,并针对居民消费这个薄弱环节重点发力。可以看到,本次会议明确指出,“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我们判断,下半年财政政策在促消费方面还有发力空间,各地也将发放更大规模的消费券和消费补贴。另外,本次会议还要求“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考虑到2023年和2022年下半年都追加了财政政策工具(2023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特别国债,发放1.37万亿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