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其中“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等新增表述值得重点关注。我们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务很重”的措辞相对罕见。会议特别强调“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此前任务很重的类似表述是在2018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到“下半年,要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在2019年2月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到“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挑战方面,本次会议提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相对于今年4月的政治局会议,外部因素的次序从靠后放到了最前,表述从“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调整为“不利影响增多”。新增表述“经济运行出现分化、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删除了“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这指向当前面临的问题,部分或是新旧动能转换期间的短期现象,因而会议提到“积极主动应对,又要保持战略定力”,政策或为托底,并非转向大规模刺激。
第二,政策基调:重提稳增长,加强逆周期调节,宏观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再提稳增长。会议重申三中全会提到的“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并且提到“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重要会议上前一次提及稳增长,是在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而政治局会议上一次提到“稳增长”,是在2022年12月,提到“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加强逆周期调节。“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要加强逆周期调节”的措辞值得重视,4月会议并未提及类似表述,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措辞是“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宏观政策持续用力指向宽松政策不能间断、不能退坡,更加给力或是强调政策要见效。正如我们在《4.7%,逆周期政策猜想》中的分析,如三季度延续3月以来的放缓趋势,全年完成5%增长目标的难度较大。通过加强逆周期调节以托底经济,有助于完成全年5%增长目标。
兼顾调结构和防风险。“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等表述,指向当前的稳增长,是在深化改革的大框架下推进,与以往传统的总量调控方式存在差别,宏观政策兼顾调结构和防风险,可能仍然隐含跨周期调节的约束。
第三,政策执行:加快落实,储备增量。今年4月会议政策基调是“靠前发力有效落实”,而7月会议强调“加快全面落实已确定的政策举措,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
加快落实方面,会议提到“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一方面是支持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相关的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是特别国债用于设备更新和耐用品消费以旧换新,7月25日发改委和财政部安排30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此外,还有多处提到落实,开放方面提到“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防风险方面提到“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政策”、“完善和落实地方一揽子化债方案”等。
储备增量方面,2022年4月政治局会议也曾有过类似表述,“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当年6月29日国常会提出实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规模为3000亿元,8月又追加3000亿元额度,全年共落地7400亿元。
考虑到今年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增加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必要性可能不高。而卖地收入下降、价格偏低导致税收增长乏力,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参考去年四季度推出的特殊再融资债发行量为1.39万亿元,后续有可能追加地方特殊再融资债额度。
第四,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7月会议提到“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而4月会议的提法是“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表述整体变化不大,边际变化主要是从灵活运用到综合运用;融资成本由“降低”调整为“稳中有降”。考虑到7月央行已通过下调逆回购利率10bp,引导LPR下调10bp,接下来降准、追加再贷款额度的可能性较高,如有必要也可能继续下调逆回购利率等。汇率方面,重提“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考虑到9月美联储可能开始降息,汇率面临的被动贬值压力整体在减小,这也为国内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提供了空间。
第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对4月会议,这一表述提前至基调部分,处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间,可见其重要性进一步上升。具体来看,两个表述值得关注,一是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