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其安全性和竞争力,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仅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调整、大重构的现实选择,更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影响因素
抗冲击性。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在遭遇外部冲击或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产业链供应链能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而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抗冲击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程度以及产业集群的先进程度。
成长性。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贯通有利于增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并推动其纵向深化。主体企业尤其是高端智能制造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显著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结构多元化发展。
根植性。产业根植性的强弱取决于产业关键要素投入的稳定性和可替代性。根植性越强的产业越不容易因外部市场竞争和冲击遭受破坏,与之相关联的产业也能表现出更强的发展韧性。
经济性。要素成本是影响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基础性因素。一是生产要素成本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生产效率;二是生产要素成本影响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三是生产要素成本关系产业链运行风险。
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动力机制
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是现代化的根本。产业基础能力主要包括产业发展所必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产业基础影响和决定着产业发展质量,是保障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能力。现阶段,中国产业基础能力仍相对薄弱,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较高。因此,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是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根本。夯实产业基础能力能够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条件和动力之源。
强化产业链创新发展是现代化的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大引擎。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建设安全性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强化产业链创新发展不仅能推动相关产业变革,充分激发创新活力,释放产业潜力,助力建设自主可控和先进高效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体系,还能推动中国制造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增强自身抗冲击能力。
加快数字化低碳转型是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数字化低碳转型能够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有助于建设更加完善、先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次,数字技术的应用和绿色低碳理念的普及,能够推动中国制造业由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传统生产模式,转为低排放、高附加值的先进生产模式。最后,数字化低碳转型还能够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变革。
增强产业链控制能力是现代化的关键。产业链控制能力越强,其韧性就越大,现代化水平就越高。因此,增强产业链控制能力是提高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有效增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协作能力。完善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增强产业链控制能力的必然要求;而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是增强产业链控制能力的基础。
政策支持与合理布局是现代化的保障。产业区域布局作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空间投影,反过来也会直接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合理的区域布局是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坚实保障。因此,应协调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获取可持续性竞争力,同时推动产业在区域间合理布局。
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第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提高协同发展能力。一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高效配置科创力量和研发资源,加强跨领域、跨学科交流合作,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同时,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精益求精的意识,破解高素质人才匮乏难题,补齐工业“四基”短板,为产业提质增效打好基础。二是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增强产业链韧性。加强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并建立平台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技术转移和经验借鉴,缩短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周期,降低产业发展风险。同时,清理制约人才、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建立协同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