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货币政策分析:新框架下的新坐标
时间:2024-07-30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2024年二季度央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并强化逆周期调节,以服务实体经济并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总量政策上看,央行宽松力度未兑现,并未降准降息。但结构上支持加码,央行设立两项千亿再贷款以支持实体,分别是5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3000亿元的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房地产收储等。此外,为规范金融机构行为并保障银行净息差,央行叫停手工补息,引发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非银,再从非银回流到银行。央行创新调控工具,逐步健全新形势下货币政策调控新框架,由数量型目标向价格型目标转型,多次强调维持向上的收益率曲线。具体包括充足两项货币政策工具箱,分别是二级市场借入国债并买卖,以及创设新利率走廊。汇率方面,外部制约并未收敛,央行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维稳汇率。

总体来看,“弱现实”导致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多元,在国内经济压力不减、美联储降息周期未至、银行息差压力增加等现实前采取了相对均衡的操作,并积极引导预期、释放政策信号,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向后看,货币框架转型或将持续加深,但实体内需不足仍是经济的核心问题,居民存贷差趋于增长,企业存款定期化严重。货币政策应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且与财政深度配合,助力实体经济稳中向好。

货币政策框架调整

二季度央行多次释放了关于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的信息。在现代化金融体系以及建立现代央行制度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框架逐渐完善。根据已有信息,未来货币政策框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二是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

首先,央行将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中指出“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这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已经逐渐过渡到以价格型工具为主导的调控框架,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变量是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并通过这个利率传导至全市场的资金利率。

潘功胜还提出:“调控短端利率时,中央银行通常还会用利率走廊工具作为辅助,把货币市场利率‘框’在一定的区间”,且未来“可能还需要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与之相对应,7月8日央行公告将视情况开展临时隔夜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利率分别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减点20个基点和加点50个基点。这可以被视为缩窄利率走廊幅度的重要举措。

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被设定在每日的16:00至16:20,以当前7回购利率(1.8%)来看,正回购(隔夜资金利率的下限)为1.6%,逆回购(隔夜资金利率的上限)为2.3%。隔夜利率被限制在70个基点的范围内,从而加强了7天逆回购政策利率的有效性,缩窄了隔夜资金利率走廊区间。

从实际可能产生的效果来看,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对资金利率中枢和资金利率波动并不会产生较大影响。2023年三季度以来,银行间市场的短期资金利率围绕政策利率的波动显著减小。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DR001)只有少数几天超过了当前设定的70个基点范围,新的利率走廊也与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相符。

因此我们认为,这次央行调整的主要考虑并不是非对称上调和下调空间中所显示的信息,而是进一步实现央行利率调控由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且通过对降低利率走廊的承诺和优化制度性建设而让调控更加精准灵活。

其次,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潘功胜指出要“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同时“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与之相对应,央行在7月1日公告将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7月5日,央行表示已签协议的金融机构可供出借的中长期国债有数千亿元,将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国债,且将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

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央行都是以国债作为主要工具进行基础货币投放和公开市场操作的,这也是现代央行制度的要求。在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下,通过国债买卖可以影响市场资金规模,从而影响短期利率。但与此同时,央行对国债的操作也可以直接影响长期无风险收益率,是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

当前国债收益率不断下行,尤其是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较大。一方面是资金的风险偏好下行,对无风险资产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部分市场资金存在投机性需求,通过加杠杆方式购入国债。长期来看,国债收益率走势应与经济基本面走势相一致。目前看,央行的信号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央行通过借入国债干预市场的操作更大程度上在于向市场传达调整收益率曲线的信号,而实际影响效果还需观察。

资金分层在逐步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