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医保DRG/DIP付费方案发布
国家医保局7月23日发布《关于印发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确保2025年起各统筹地区统一使用分组版本,提高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的规范性、统一性。
医保支付方式是医保经办机构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的具体方式,包括按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支付方式主要是通过对疾病诊疗进行分组或折算分值,进行“打包”付费。
为更好适应临床实际,新版DRG核心分组重点对重症医学、血液免疫、肿瘤、烧伤、口腔颌面外科等13个学科,以及联合手术、复合手术问题进行了优化完善,升级后的核心分组共409组,较上一版增加33组;新版DIP病种库包括核心病种9520组,较上一版减少2033组。
根据通知,原则上,2024年新开展DRG/DIP付费的统筹地区直接使用2.0版分组,已经开展DRG/DIP付费的统筹地区应在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切换准备工作,确保2025年起各统筹地区统一使用分组版本。
【点评】支付方式改革就是将过去的“为治疗过程”付费,改革为“为治疗结果”付费,将复杂的临床诊疗尽可能标准化。截至2023年底,全国九成以上统筹地区开展了DRG/DIP付费,通过改革,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更加规范,平均住院日缩短,节省患者就医费用和时间成本。
不过,改革过程中一些医疗机构反映现行分组中有少数组别不适应临床发展,比如不同科室出现了“苦乐不均”的现象。为此,需要对DRG/DIP进行动态化、常态化调整完善。调整后的2.0版分组更加科学精准,有效回应临床诉求,也能更好契合医疗技术进步及临床行为的复杂性。
5年期以上LPR下降10个基点
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布3个公告: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1.7%;适当减免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质押品,增加可交易债券规模;1年期LPR降至3.35%,5年期以上LPR降至3.85%,均较上一期下降10个基点。
25日,央行进行2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中标利率为2.30%,较前次下调20个基点,这是央行在同一月内开展的第二次MLF操作。
【点评】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有所增多,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下调LPR有助于支撑企业信贷需求,推动房贷利率进一步下行,从而稳定房地产市场情绪。随着5年期LPR的下调,部分地区房贷利率也将进入2时代,购房者房贷压力将进一步减轻。
此外,央行宣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采用固定利率、数量招标,进一步强化了7天期逆回购利率作为政策利率的属性。与此同时,MLF“降息”、放量在LPR操作之后进行,再次释放MLF政策属性淡化的信号。
国有大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
7月25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宣布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利率均有所调整。其中,1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1.35%。
利率调整后,四大行活期存款挂牌利率为0.15%,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为1.05%、1.25%、1.35%、1.45%、1.75%、1.8%。
这是四大行年内首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去年6月、9月、12月,四大行曾三度下调存款挂牌利率。2022年9月以来,国有大行3年期、5年期定存挂牌利率已分别累计下行100BP、95BP。
国有大行利率调整后,部分股份行也火速跟进调整。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官网显示,新的存款利率表自26日起执行。
【点评】考虑到最新一期LPR下行、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背景下,市场对新一轮存款利率调整已有预期。对比来看,国有大行最近两次存款挂牌利率的调整相比前三次调整范围更大。不少分析认为,考虑近期LPR降息、银行息差压力和存款定期化趋势仍在,接下来银行存款利率仍有下行空间,不排除年内还有新一轮挂牌利率调整。
上半年财政收入下滑2.8%
财政部7月22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913亿元,同比下降2.8%,扣除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1.5%左右。
分中央和地方看,上半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011亿元,同比下降7.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65902亿元,同比增长0.9%。分税收和非税收入看,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94080亿元,同比下降5.6%;非税收入21833亿元,同比增长11.7%。
财政支出方面,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6571亿元,同比增长2%。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方面,上半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9915亿元,同比下降15.3%;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5599亿元,同比下降17.6%。
【点评】今年上半年财政收支呈现“紧平衡”的态势,税收收入回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下滑,财政收入承压导致支出整体力度偏弱、节奏放缓。专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延续修复但仍面临多重压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有必要增发国债弥补今年土地出让收入和税收低增长引发的支出不足,进一步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