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大省迈向科技强省,湖北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时间:2024-07-26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7月26日上午,武汉市洪山礼堂外,铺上了百余米长的红毯,14名“科学之星”从红毯上款步走来。他们中既有刚刚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也有科技企业负责人,还有80后青年科学家。

随后召开的湖北省科技大会上,339项(人)被授予科学技术奖励,武汉大学张祖勋院士和华中科技大学张勇传院士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各获奖金200万元。

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湖北正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今年上半年,湖北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注册申报4624家,同比增长18.9%;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883亿元;今年1~5月,全省12家国家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9279.73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946.55亿元,产业创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

获奖项目三年创利超2000亿元

第一财经记者从湖北省科技大会获悉,339项(人)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44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2项),技术发明奖28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42项(一等奖39项、二等奖91项、三等奖112项),青年科技创新奖8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15项。

今年,湖北首次增设了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奖者均是国家高层次科技人才。三大奖项第一完成人中,4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占比达到45.7%,其中,最年轻的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仅32周岁。

来自武汉大学的80后科学家杜博,长期瞄准人工智能核心领域,他研制的对地观测数据解译系统助力系统有效提升了对地观测效率,推动了AI前沿技术封锁的突破,助力产业智能化发展。授奖项目中,省(市)属高校院所牵头完成86项,同比增长28.4%,多所省(市)属高校院所斩获一等奖,省(市)属高校院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湖北工业大学成为全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院校以来,学校仅提取4%的收益或10%的对应股权,其他收益全部归成果完成人所有。改革3年间,该校相关技术交易总额达到9.1亿元,超过过去6年的总和。

企业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授奖的应用研究类项目(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项目占比达到90.1%,企业牵头获得10项一等奖,均创历史新高。

来自国网特高压电气设备状态评估与智能诊断实验室主任程林,是为特高压电网“看病”的医生,他带领团队攻下特高压核心设备故障防御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实现了核心设备故障由传统“事后隔离”向“主动防御”的行业变革,填补了国际空白。

湖北省科技厅提供的授奖项目经济效益核查结果显示,所有授奖项目近三年新增利润达到2015.06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湖北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激发科教大省潜能建设科技强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湖北是科教大省,拥有院士81位,高校132所、在校大学生200万,科研机构3600家、研发人员35万。为了最大力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潜能,实现“迈向科技强省”目标,湖北正在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强化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

围绕“国家所需、湖北所能”,湖北已建成国家实验室1家、35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0家湖北实验室,已建在建的大科学装置达到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63家、新型研发机构477家,均居全国前列。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有效集聚了技术、人才、资本和产业需求,成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今年1~6月,湖北共启动1603项基础研究项目,29项“尖刀”技术攻关项目全部实现阶段性目标,功能涂层材料、脑机接口、闪存芯片、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实现突破。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下线,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综合性能国际领先,7nm车规级芯片“龙鹰一号”成功商用,全球首台用于肌骨的新式B超即将进入临床,全国首台大型3D超声断层成像设备实现产业化,ARC生物菌剂实现花生增产19%、大豆增产15%。

为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湖北省科技厅搭建“湖北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科惠网),目前已收储科技成果17万余项,入驻技术专家超1.6万人,培养技术经纪人4000余名,服务企业8000多家,为科技成果做好评价、转移、交易等一键式服务。还有“揭榜挂帅”支持科研攻关、打破“四唯”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立新标”支持青年科学家挑大梁等一系列以人为核心的改革举措,赋予科技人员更大自主权,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2023年,湖北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9.8%,总量超4800亿,居全国第3位,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从37%上升到65.2%。

为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难题,湖北在全国较早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的协同机制,在车规级芯片、新一代网络及数字化、生命健康、光纤激光器、新能源等领域组建了21家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计划”的推动下,湖北去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