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18日,举世瞩目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会议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会议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等方面的重要改革措施,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释放了一系列重要和积极的改革信号。会议强调,到2029年新中国成立八十周年时,要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决定》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改革深入推进的纲领性文件。
看点1:加快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会议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作出战略部署。可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基于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不仅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式现代化了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会议指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要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和优势,另一方面要正确定位政府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政府行为的有效性和政府服务的质量。
未来,可能会从多个方面加快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从“立”的角度要抓好“五个统一”: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从“破”的角度要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色,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其他市场经济制度的主要标志。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做优公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加快推动国企改革;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非公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在制度和法律层面保障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看点2: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改革
公报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作出了系统性的阐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智力资源等对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技术创新导向,是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重要标志。简言之,新质生产力是一种集“创新+质优”于一体的先进生产力。
公报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未来需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结合近期政策动向来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可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提高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二是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三是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四是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连接通道,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和服务,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应用。
看点3: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
公报提出,“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1994年和2014年两轮规模较大的财税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行财税体制逐步暴露出不少问题和风险:财权财力不断上收至中央,事权不断下移至地方;地方税收入在税收总收入中的占比持续下降,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面临较大压力;中央对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