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
核心观点: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未来五年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
一是,改革目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应对国内经济新发展动能不足、全球供应链重构的风险。
二是,改革思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以系统思维推进改革步伐,处理好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三是,改革领域:本次改革共涉及14个领域安排,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相比,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第一位,新增“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整体来看,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高质量发展、创新体制改革摆在靠前位置,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四是,具体方向: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机制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收入分配改革;强调“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一、迎接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2013年,划时代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擘画,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彼时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国际方面,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推出重返亚洲战略,全面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内方面,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亟需摆脱粗放式、过度依赖投资的债务增长模式,寻求新增长动能。过去10年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中国经济逐步向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平衡切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前我国再度站在关键时期,要坚持用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新形势。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一是,逆全球化浪潮和贸易保护主义加速演绎,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新兴国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球供应链体系迎来重构,对国内制造业体系形成一定冲击;二是,国内经济加速去地产化,土地财政退坡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面临困境;房价下跌导致居民购房意愿和消费信心疲弱,负向循环链条尚未打破;三是,国内经济新动能发展仍显不足,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逐年下降,约束民间投资意愿;四是,人口总量达峰、老龄化加速、出生率下降等问题浮现,人口红利逐步走弱,长期将压低潜在经济增速,并加重财政负担;五是,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表现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阻碍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实现。
改革目标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完成时点上,“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全会提出,要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旨在为未来五年改革任务提前布局。
二、改革思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系统思维推进改革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全方位、全过程、宽领域、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必然要求更高水平的系统集成,必然要求更加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只有运用好系统观念,才能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在各项改革领域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