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提出了改革的时间表。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1,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次三中全会延续了二十大报告的精神,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深化改革”,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文指“本决定”)。会议公报中进一步明确,“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并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从公报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系统观念”,意味着深化改革的具体工作方向是多元的、计划是偏中长期的。从公报来看,本次三中全会延续了二十大报告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综合性考虑,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等十多个重大任务做出了系统部署。会议强调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十多个重大任务中至少有如下几个与经济工作直接相关,具体来看:
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曾经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2,并从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基础性作用、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完善政府职能、民生保障、开放战略等角度进行系统设计。本次全会强调“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这与二十大报告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思路一脉相承。全会也继续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再者,全会强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我们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小型经济体可通过参与全球分工来享受全球的规模经济;而在逆全球化时代,传统政治意义上的大国更容易发挥规模经济的新优势,有充足的人才和资源投入支持创新,并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以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来摊薄创新初始高额的研发费用,而统一大市场有助畅通国内大循环、更好发挥规模经济新优势。
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重点关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本次会议公报提出,要“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从公开信息来看,近年来各省已经在针对性地调整考核机制,来适应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例如,四川省省长黄强今年4月10日指出3,“四川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正在对照国家考核办法,修订完善全省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部分公开的地方高质量考核文件来看,考核办法4中包括“经济发展、开放水平、创新驱动、生态集约、统筹协调”五大类一级指标。在质量发展的产业方向上,本次会议提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等。我们认为,这是百年大变局的背景下,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改革仍是重点方向,新质生产力建设要因地制宜。我们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上升,是认识本次三中全会的重要背景。2008之前的一段时间是中国人口数量红利突出的时期,出口与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而2009-2018左右是中国金融周期快速上行的时期,信贷和房价相互加强推动经济增长。在当前金融周期下行、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而制度改革和科技进步则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从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的角度看,科技创新可以实现效率和安全的统一,而不像产业链“回岸”、“友岸”会造成供给短缺和通胀中枢上升,以牺牲效率来维护安全。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5。
具体来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6。在新质生产力的实现方式上,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7,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上,2024年4月的政治局会议8强调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三个具体的方向。在机制体制上,本次全会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这三个方面的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出有效市场和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