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宏观:如何看央行开展临时正、逆回购操作
时间:2024-07-10 00:00:00来自:广发证券字号:T  T

2024年7月8日,央行发布公开市场业务公告[2024]第3号1。公告指出,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即日起,人民银行将视情况开展临时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时间为工作日16:00-16:20,期限为隔夜,采用固定利率、数量招标,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的利率分别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减点20bp和加点50bp。对此,我们有以下理解:

开展临时正、逆回购操作主要是为了重构“利率走廊”,引导市场利率更好的贴合在政策利率附近,推动政策框架向利率调控转型。现有利率走廊以SLF利率为上限(2.8%),超储利率为下限(0.35%),存在两个问题:一是SLF具有污点效应(stigmaeffect),流动性偏紧时机构借入SLF资金会对声誉产生影响,影响机构借入SLF资金的意愿。加上SLF利率偏高,SLF平抑市场利率向上偏离幅度的作用偏弱;二是超储利率偏低,平抑利率向下偏离幅度的作用偏弱,提升超储利率虽然可以提升其作用,但也容易导致资金进一步淤积在银行体系(超储账户),降低政策传导效率。开展临时正、逆回购操作在逻辑上可以修复这两个问题:一则它由央行发起进行数量招标,通过一级交易商向市场投放/回笼流动性,避免了机构考虑声誉风险而不愿向央行借入资金,也避免了资金淤积在银行体系降低政策效率;二则以现有7天逆回购利率计算,临时正回购利率为1.6%,临时逆回购利率为2.3%,宽度为70BP,较之前的245BP明显缩窄,对市场利率向上与向下偏离幅度的实际约束力得到强化。

6月中旬,潘功胜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指出2,“调控短端利率时,中央银行通常还会用利率走廊工具作为辅助,把货币市场利率‘框’在一定的区间。目前,我国的利率走廊已初步成形,上廊是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下廊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总体上宽度是比较大的。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定价的作用,保持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从近段时间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看,市场利率已经能够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波动区间明显收窄。

如果未来考虑更大程度发挥利率调控作用,需要也有条件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让市场心里更托底。除了刚才谈到的需要明确主要政策利率以外,可能还需要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

开展临时正、逆回购操作可以视作这一表述要求的落地。

临时正、逆回购利率重构的新“利率走廊”和海外经济体的利率走廊有所不同。海外经济体的利率走廊通常是存贷款便利工具结合,比如欧央行将存款便利利率(DF,银行向欧央行存放隔夜资金的利率)作为下限、将边际贷款便利利率(MLF)作为上限,这种设计将央行操作与市场机制结合,市场驱动特征更为明显(比如货币市场利率低于DF时,银行基于收益考量会自主将过剩的流动性存放在欧央行,缩减市场上的流动性供给,直至货币市场利率持平或超过DF);我国央行构建的新“走廊”均是贷款便利工具,吸纳过剩流动性与补充流动性均由央行主导,更有灵活性,但对央行操作的要求也更高。从“临时”的表述来看,这种“利率走廊”的设计不排除是过渡性安排,未来存在进一步改革的可能。

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临时正回购与逆回购的期限均是隔夜,1.6%与2.3%的利率在逻辑上直接约束的是DR001的下限和上限,对DR007的约束是间接的,这种约束是否有效取决于央行操作时点、规模等因素。

比如央行在DR001低于1.6%时开展临时正回购操作,银行与央行进行正回购交易的利率更高,那么银行会更倾向于与央行交易,正回购操作更容易放量,回笼流动性规模会更高,将DR001拉升至1.6%附近甚至更高的水平。由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供给收缩,DR007会间接受到影响趋于上行。

临时正回购、逆回购操作更主要是制度性、框架性的安排,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未来央行如开展临时正回购,其目的应主要是避免隔夜资金过低,引导市场利率稳定在政策利率附近,强化政策利率的作用,与传统正回购传递的紧缩信号还是存在差异的。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二季度(总第105次)例会于6月25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强,通胀出现高位回落趋势但仍具粘性,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有所分化。我国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会议认为,要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促进物价温和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发挥央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不过,新“利率走廊”采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