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时不时在想,投入2000万元做工厂的数字化改造,到底值不值得。”作为“典型”的厂二代,广东世泰服饰有限公司(简称“世泰服饰”)总经理吴维健自接班家里的服饰产业以来,便大刀阔斧地推动工厂转型。
今年3月,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曾到访世泰服饰的生产车间,这个全链条智能化生产车间,把从前车缝、质检、包装等十几条生产线整合为一条智能流水线,能够实现日产量2到3万件。像吴维健一样,年轻的厂二代,对新鲜事物接受度更高,更愿意用数字化的方式管理工厂。
实际上,随着工业4.0浪潮袭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面临重塑,“人工智能+工业制造”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领域,对新上任的接班人来说,推动传统工厂的转型不是可选项,而是几乎成了必选项。
大趋势如此。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中央与地方协同出台系列政策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全国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智造”升级还在不断进行中,“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上的应用既让人们看到机遇,也传递了焦虑。在“制造大省”广东,6月初,《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印发,着重提出聚焦制造等领域,如以“机器换人、数据换脑”推动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融合应用。
然而,推动工业数字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工信部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制造业智能化生产比例仅为6.6%,庞大的中小企业还在等待升级改造。数字化还在“等”,“AI+”已经在“催”,吴维健等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工厂智能改造是大势所趋,同行在做,客户有相关需求,父辈也有意愿推动。在这个过程中,厂二代见证了工厂变化的发生。
改,还是不改2019年,吴维健回到汕头家中的服饰企业,一开始从销售类岗位做起。他形容,这是了解公司内外环境最快捷的岗位,一方面能够熟悉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可以知道公司内部运营情况。
那一年,他几乎把全国所有省会的批发市场都跑了个遍。彼时,公司主营内衣生产与销售,做生意的模式很传统,以线下的单笔跑量为主。这样的供货模式与工厂的生产模式是互为榫卯的,在升级改造前,工厂各个车间和流水线相对割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确定了服装样式,就得大批量生产。
正是在跑销售的时候,吴维健意识到了变化的重要性。“在做销售板块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企业的模式和渠道比较传统,2019年起,抖音类电商新渠道迅速发展,以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要开拓电商业务,就需要生产线的迅速响应。”
吴维健介绍,接班之后,他深切感受到,整个服饰产业在走下坡路,市场竞争激烈,服饰毛利率越来越低,从前做出一个产品就能卖(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为了拓渠道,他开始推动工厂的智能车间改造。
“当然,这种大规模的变化还是得父母同意和支持,也有很多关键岗位的老员工支持。”吴维健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称。大概是从2019年开始,世泰服饰开始涉足电商渠道的供货。从前做线下经销时,每年被分割成几个大的节点,比如年初订货,年中生产,年底出货,几个大订单能养活一个厂。相比之下,电商的每一个“神经末梢”都是敏感的,从开始合作到出货,周期可能只有一个月,每一个节点都需要给客户准确的反馈。
订单小、返单快,是电商时代的逻辑。吴维健强调,工厂的智能升级并不是换机器就结束了,更多的是生产逻辑与管理逻辑的现代化与数字化。一开始,工厂内部就运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即采用了一种集成的软件解决方案来管理业务流程和日常运作。机器也上了工业4G系统,可以在工业物联网清晰地看到各种生产数据。
到了2021年,工厂购置了目前的智能生产设备,耗费一千多万元。吴维健称,生产端的改造已经就绪,他从车间中“解放出来”,开始全力拓渠道。在2020年到2021年这段期间,世泰服饰与几个国内头部电商品牌合作,订单有所增加。但太依赖大客户了,随着国内电商越来越“卷”,大客户生意滑坡,世泰服饰又面临大笔转型投入,资金周转较为紧张。
2023年全年网上零售额15.42万亿元,增长11%,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增至27.6%,创历史新高。然而,从趋势上看,网上零售额增势整体呈回落趋势。
吴维健只能继续拓渠道。近两年,他推动世泰服饰全方位出海,一方面与希音、Temu等平台合作,成为这些平台的供应商。另一方面,扶持自己的自有品牌,并建设独立站。那是一个专门做高货值男装的品牌,量小但单价高,今年“量起来了”,前5个月销售额比去年几乎翻了一番。
这一切都是在工厂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据吴维健介绍,希音平台对供货商的要求很高,有一套很严厉的机制考核工厂的开发能力、供货能力等等。他也曾困惑过,投入2000万元做智能车间改造是否值得。但这个选择是“薛定谔的猫”,不改造就没法开拓电商与跨境电商渠道,开拓了也不一定能赚钱,但是,“至少有一套这样的设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