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5月11日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前四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19万亿元。其中,4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实现同比多增,贷款投放呈现“小月不小”特征。
数据还显示,前四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04万亿元;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19万亿元,同比增长7.2%。
分析人士表示,4月信贷投放量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合理的融资需求,与当前经济增长情况相适应,总体符合市场预期。当前信贷“大小月”现象明显缓解,信贷投放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可以为年内贷款增长留有后劲。同时,贷款利率水平维持低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问:传统贷款“小月”为何不小?
前四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19万亿元,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其中,4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实现同比多增。
每年4月、7月、10月通常是贷款小月,但今年4月信贷投放“小月不小”,节奏更趋平稳适度。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往年金融机构“开门红”导致的信贷投放“过山车”现象,在今年已经有所减轻,金融机构冲业绩的指标导向弱化,信贷投放更趋稳健。
分析人士认为,4月信贷投放量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合理的融资需求,与当前经济增长情况相适应,总体符合市场预期。当前信贷均衡投放效果初步显现,“大小月”现象明显缓解,信贷投放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可以为年内贷款增长留有后劲。
分部门看,前四个月,住户贷款增加813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084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6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5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61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6619亿元。
展望2024年全年的信贷投放,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今年信贷整体将呈现均衡投放的特征。
二问:M2增速为什么明显回落?
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19万亿元,同比增长7.2%,这一增速较3月末时下降1.1个百分点,但仍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匹配。
分析人士称,由于2023年是疫情平稳转段的第一年,M2增速明显回升,导致基数较高。从剔除基数影响的两年平均增速看,2023年和2024年4月末M2平均增长9.8%,高于2018年到2022年同期的平均增速,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
资管产品募集增速回升较快,也较大程度地分流了银行表内存款,对M2增速形成了扰动。据业内人士测算,4月末资管产品募集约同比增长11.3%。
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受多因素综合影响。据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分析,一是今年以来债市持续上涨,居民购买理财的热情升温,银行存款向理财等非银产品分流转化,非银机构资金充裕,从银行借钱购债的需求降低。
“4月银行对非银机构融出资金明显下降,减少的体量可能在3万亿元左右。M1增速受此影响也有回落,随着债券价格走高,相关理财产品投资的收益率上升,企业活期存款‘搬家’到理财的情况也较为明显。”张瑜表示。
二是资金空转、手工补息等现象已在规范治理。近期多部门对资金“低贷高存”空转套利、银行手工补息等现象的规范力度加大,过去相当一部分虚增的、不规范的存贷款有所减少,短期内有“挤水分”效应。
三是对金融业增加值核算优化调整也有影响。以往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参考存贷款增速,今年一季度起修改为参考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指标。因此,4月以来地方政府通过督导存贷款提高金融业增加值的动力明显减弱,相关影响可能会在年内持续显现。
展望未来,张瑜预计,未来几个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将有所企稳。这主要是考虑到,随着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逐步向好,政府部门融资有望加快,而随着债市逐步回归基本面逻辑,理财收益率出现波动、吸引力有所下降。不过,近日已出现一些理财回流存款迹象。
三问:银行息差承压,融资成本是否还能稳中有降?
4月,贷款利率仍保持在历史低位。记者从央行获悉,4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6%,基本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23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利率为3.7%,比上月低2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48个基点。
今年以来,央行通过降准、结构性“降息”、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等措施,继续引导市场利率下行,贷款利率进入“3”时代,减轻了企业和居民的利息负担。
不过,贷款利率的持续下行对银行净息差持续形成压力。对此,分析人士认为,银行净息差收窄反映了信贷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银行行为模式的惯性。缓解净息差收窄的关键是银行要逐渐摒弃传统观念,合理确定存贷款价格;同时政策层面要发挥合力,理顺各种市场价格关系。
政策层面禁止银行手工补息,有望缓解银行机构的负债端压力。近期,利率自律机制发布倡议,要求银行禁止通过手工补息的方式高息揽储,并于4月底前完成整改。
分析人士认为,督促银行“表里如一”降低存款利率,减少的利息支出也可进一步提升银行支持经济和稳健经营的能力。
展望未来,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研究团队称,二季度存款利率有望进一步下降以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