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塔罗牌占卜到禅修冥想,从香水香氛到自然拥抱……如今,笃信“遇事不决,诉诸玄学”的年轻人正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精神上的抚慰。当经济周期中不确定性上升,读书、就业、生活、情感、健康的压力高企,年轻人对命理、运势的依赖徒增便不难理解。
这届年轻人的日常,为小情绪困扰,也为小情绪买单。围绕情绪价值,疗愈经济站上风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投入。
情绪定价背后是消费再升级
小雪是一名职业塔罗牌导师,她从2004年开始自学塔罗牌,几年后前往纽约专门学习塔罗占卜。
“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塔罗牌,尤其是爷爷去世之后,中二的我就总想研究点奇怪的东西。”据小雪回忆,自己是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开始深度接触塔罗牌,“最初只是在图书馆借阅一些塔罗书,花了20欧元买了一副塔罗牌。”
渐渐地,她开始尝试通过塔罗占卜的方式与爷爷保持“联系”。在小雪多年异国他乡求学的过程中,这份情感联结给予了她不少慰藉。
事实上,塔罗疗愈更像是“玄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某种程度上,求神算命可以理解为是对不确定性的对冲,达成某种心理暗示以支撑某些较难做出的抉择,同时或多或少提供了减轻焦虑、坦然应变和自我激励的情绪辅助价值。
塔罗占卜、八字命理、星座罗盘……这些“玄学”制造或许还有实物或规则可依托。而购买“好运喷雾”“虚拟蚊子”“爱因斯坦的脑子”之类虚拟产品的年轻人则显然愿意只为一个美好愿景买单。
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爱因斯坦的脑子”的商家中,最高销量超过7万单。一个显而易见的“整活”商品却实现了巨大的销量。有购买“爱因斯坦的脑子”的年轻人表示,自己虽然与爱因斯坦们相距甚远,但支付完成的这一刻似乎能够“感受”到某种力量,这不失为对自己的一种鼓励。
这一现象看似让人无法理解,实则也是情理之中。在对这类情绪产品“噱头大于实际”的评价之外,也应该看到其背后真实的需求——不打扰他人,通过网络匿名地表达情绪,达成自我和解,可能是互联网背景下年轻人的优先选择。看似荒诞的消费决策背后,正是年轻人精神内耗后情绪排解的出口。
雨欣是一名大四的学生,去年夏天她被确诊为轻度抑郁。据她所述,在复习备考研究生期间,她在能否“上岸”的问题上反复经历着自我怀疑与内耗。她逐渐发现自己状态糟糕,常常失眠,甚至一向准时的经期也开始紊乱。在朋友的介绍下,她决定尝试通过疗愈缓解症状。
雨欣的情况并非个例。据《中国城市青年群体健康观念调查报告》显示,约有41.95%的年轻人患有轻度抑郁,占比超过没有患抑郁症的年轻人群体(40.10%)。他们大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困境,并将“疗愈产品”“疗愈服务”作为释放压力和缓解症状的首选。
有学者指出,当人们出现心理压力或者心理亚健康状态时,东西方社会会出现不同的选择,东方人并不愿意寻求专业机构心理咨询的帮助,因为人们并不愿意承认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疾病。但淤积的情绪压力,需要一个排遣的出口,于是乎,疗愈作为一种温和得多的替代方案,便成了大家纾解焦虑的首选。
小红书上,与“疗愈”相关的笔记超过388万篇,产品多达58万件。除了带有“愈疗”功能的产品,禅修、瑜伽、颂钵、芳疗、正念、冥想、灵修等新兴疗愈服务也在不断涌现。由实体到虚拟,由线上到线下,“疗愈经济”高度关联消费者的情绪需求与感受,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呈现出“万物皆可疗愈”的态势。
此外,这届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生变。近日,“2023中国现代消费发展指数”调查结果公布。数据显示,认为“悦己”更重要的消费者比例急剧上升,达到47.8%,较2022年增长了16.8%。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现代人对于自我满足和内心愉悦的追求,也预示着消费市场的新趋势——疗愈经济大有潜力。据统计,2022年中国疗愈市场规模为52.6亿,预计2025年达到104.1亿元。
当消费目的更遵从自己内心需求,花费和攀比便不再成为情绪满足的一个核心维度。消费者不仅仅是因为收入变化而更加分化,而是重新定义了自己需求,不遵从世俗意义上的最优购买决策,不挑品牌,不从众,甚至有时候也不在乎是否收到对版的商品。
疫情后消费复苏不及预期、消费降级的说法盛行,但并不能解释年轻人一边砸万把块钱买滑雪装备,一边把日用品换成几十块的国货。实际上,原有预期的丧失,对未来的不确定,反而会驱使人们更愿意通过消费获取更多情绪价值层面的补偿。这个“悦己”需求,在今天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线上线下融通的帮助下,给反应迅速的白牌和品牌商带来勃勃商机,催生新产品、新品牌和新消费场景的诞生。
“从感官出发”催生新赛道
最为贴近情绪的消费可能是体验式活动。人们走出室内空间,来到户外,前往其他城市,走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群当中感受集体狂欢。这在最近几年爆火的骑行、露营、音乐节、CityWalk等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体验式活动消费以外,一些注重感官层面的体验式消费正在升级。根据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2022年中国消费者对于香水香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