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毕马威中国咨询首席战略官蔡伟: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具有挑战性,应聚焦"三驾马车"协同发展|解码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4-03-06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到对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强调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事实上,回顾2023年,尽管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多重外部压力和内部挑战,但整体态势回升向好。工业生产稳步复苏,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显著改善,外贸结构持续优化。

但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国际循环存在干扰。

在稳定经济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我国如何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积极进取的改革中又将怎样进一步巩固经济增长态势?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对毕马威中国咨询首席战略官蔡伟进行了专访,在他看来,今年的“5%左右”的增速目标与去年保持一致,但实施起来将更具有挑战性,需要政策聚焦发力。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发展是经济稳步复苏的关键。

现代化产业与人才支持《21世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将其放在今年工作任务的首要位置。这意味着什么?

蔡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全新的创新浪潮,一个经济体想要延续经济增长,必须要不断开拓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全球竞争力。

随着科技创新在我国蓬勃发展,必将催生出更多的产业创新,企业则是技术应用产生新动能这一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助力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制胜新赛道。此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赋能产业创新,将引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1世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你认为这背后有怎样的内涵?

蔡伟: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我国人口素质、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2023年,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2.5亿人。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比2010年的9.7年提高1.35年。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换,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因此,本次《报告》进一步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的统筹推进,国家、企业、人才的协同创新。强化国家战略引导和支持作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未来政府将继续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着力扩大内需,统筹区域发展《21世纪》:今年《报告》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你认为这背后的实现路径有哪些?哪些领域有望成为消费行业的“新动能”?

蔡伟:《报告》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在消费方面,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5%,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

整体上,大宗消费、生活服务消费依然是重点发力方向。部分省市已推出补贴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也有很多省市出台措施,完善消费场景配套设施,培育壮大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服务消费,帮助消费复苏。值得注意的是,为促进房地产消费,一些省市推动房地产销售与相关的装修装饰、家电销售等联动,以激发刚性、改善性住房群体的购房需求。今年3月1日国常会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积极开展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形成更新换代规模效应。随着居民收入和市场预期逐步改善,消费将继续支撑经济增长。

在投资方面,《报告》提出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较上年两会目标提高1000亿元,并将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开年以来,随着各地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正在有效释放。特别国债、提前批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落地,将继续拉动基础设施投资,以支撑经济稳增长。从项目支持方向来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交通运输设备、教育医疗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