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虹桥",大消息
时间:2024-03-02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字号:T  T

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启动建设三周年之际,上海连续放大招,助推“大虹桥”腾飞。

3月1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2024年工作现场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指出,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三省一市各展所长、协同发力,携手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打造成为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链接全球的重要门户、价值创造的协同典范,更好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3月2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华源表示,要持续高质量推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建设,继续深化创新协同联动、开放协同联动、软硬件协同联动、区域协同联动,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在新的一年迈上新台阶。

上海经济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获国务院批复三年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功能建设成效明显,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在3月2日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华源对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三年来的建设成绩进行全面阐述。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着力做强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显著。二是着力打造平台功能,服务辐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三是着力提升区域品质,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建设的步伐更加坚实。四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验田的作用和成效更加明显。

以“大科创”赋能“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持续推动产业创新驱动,产业能级不断提升,税收实现三年复合增长率2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发挥了重点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的“稳定器”作用。

通过实施总部“虹聚”计划,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加快建设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虹桥临空跨国公司(总部)科创园,累计引进总部类企业超500家。截至目前,商务区集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00余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企业已超过1万家。

同时,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2023年累计引进重点产业和投资类项目304个,签约投资总额1540亿元,同比增长54%。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北斗产业园、会展产业园、在线新经济生态园等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生命科技、软件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呈现持续快速集聚态势。

继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之后,去年7月国家出台了《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一批含金量很高的政策。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石燕3月2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上海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大半年来,在国家相关部委关心指导支持下,上海市迅速搭建工作专班,全力以赴推动落实。截至目前,22项政策措施已落地15项,落地率近70%。

例如,在“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6项政策已经落地,包括提升航空服务功能、打造多式联运通道、共建跨区域轨道交通网、强化服务长三角功能、构建全链条科研服务体系、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优化长三角算力布局这项政策也正在积极推动落实中。

“大虹桥”迈上新台阶

放眼未来,“大虹桥”将如何进一步迈上新台阶?3月1日召开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2024年工作现场会上,上海给出了答案。

深化创新协同联动:聚焦国家战略需要,携手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探索建立科研攻关的新型组织实施模式,构建多层次、体系化的协同创新大格局。立足各自产业禀赋,携手开展产业链补链强链行动,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发展共同体。着眼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发挥好上海“五个中心”功能优势,促进区域上下游产业深度合作,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集群化发展。

深化开放协同联动: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制度型开放,深化事中事后监管改革,推动自贸试验区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集聚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以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等开放平台为牵引,持续优化对外贸易主体、方式和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贸易,提高对外贸易能级,不断塑造国际贸易新优势。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要依托专业功能载体,进一步畅通进博商品集散链路,拓展会展经济链条,促进展贸联动发展,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高端化的专业服务机构,以行业龙头企业牵引带动本土专业服务机构加快全球布局,推动构建整体性的跨境服务网络,更好服务企业走出去。

深化软硬件协同联动: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织密跨区域轨道交通网,不断强化综合交通枢纽门户作用。以国家航贸数字化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快物流数字化转型,加快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支持江海直达、海铁联运、水水中转发展,推动跨区域物流降本增效。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创新平台共享、应用场景开放、标准规范衔接。强化体制机制协同创新,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推动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更好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共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