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大街的“小绿牌”,楼宇间的充电桩,熙熙攘攘的“电子第一街”,星罗棋布的产业园,每一个都是深圳的城市标志。
作为国内企业密度最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之城。
去年10月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的提出,既体现出中央层面对科技的高度重视,也赋予了金融服务科技新的历史使命。
然而,在商业银行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存在双向性的痛点。
在企业端,科技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少抵押、高风险、高成长的特点,使其难以获得与其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资金支持。由于实物资产占比低,无形资产占比较高,财务指标常无法反映其“硬科技”实力。据调研,对于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企业,小微企业往往最大的痛点是融资难,中型企业需要差异化的授信服务,大型企业则更侧重于产业链服务和价值创造。
在银行端,传统的科技金融服务如审批绿色通道、价格优惠、投贷联动等全生命周期服务,难以满足科技企业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需要更具针对性地为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方案。
站在建设金融强国的新起点上,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业承担着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日前,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科金15条”正式对外公布,该系列措施强调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科技信贷规模,并鼓励银行建立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科技型企业融资专属评价体系,执行差异化授信审批机制。
为疏通科技金融的双向堵点,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秉承新金融服务理念,因地制宜,创新推出“产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平台”新金融服务模式,深耕科技企业客群,助力科技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早在2022年4月,该行便举全行之力开展科技金融行动,经过第一阶段的服务覆盖、第二阶段的数字化平台赋能,理念和思路不断深化、打法和举措持续升级。如今,该行科技金融行动已几经迭代迈入第三阶段,将进一步利用数字化打法,推动科技金融服务的质、效、量全面升级。
据悉,截至2023年末,该行科技贷款总量超1680亿,新增近500亿元,增幅40%;服务覆盖全市近七成科技企业,也就是说深圳每十家科技企业就有七家是建行的客户。产业链金融总规模破400亿,链条企业新增超2000户,总户数超5500户,余额新增和规模占比在深圳同业遥遥领先。
服务企业“雁阵”,科技金融因“链”制宜观察深圳科技产业,以企业创新为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深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万家,科技企业突破3.6万家,33家企业入选2023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此外,深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2家,位列全国第二。
其中,“头雁效应”十分明显。在比亚迪、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下,新能源,电子信息、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科技产业链迅速壮大,深圳科技“雁阵”格局逐渐成型
因此,商业银行在做好深圳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时,尤其需要注重因“链”制宜,精准定位“雁群”中的各个成员。
从产业端来看,近年来,深圳龙头企业中掀起了数字化浪潮,纷纷争当“链主”,筹建供应链金融平台,穿透新能源、电子信息、半导体、通讯、物流贸易等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
以“迪链”为例,去年5月,比亚迪供应链金融平台签发给其供应商的数字债权凭证规模已突破四千亿元,该产业链的体量可见一斑。事实上,作为“链主”的比亚迪的年营收已突破四千亿,欣旺达、格林美等重要“链核”企业年营收也已达到数百亿,超过20家“链节”企业超10亿,此外,记者从同花顺数据库获悉,截至目前,A股中比亚迪概念公司已达到446家。
此外,深圳的各个“雁阵”中,存在数以千计的小雁、幼雁,甚至是散落在外的“孤雁”。
这些“孤雁”常是小微企业。在过去,商业银行的传统服务手段是开启小微绿色通道、提供利率优惠等,但即便如此,仍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其贷款额度。但深圳建行发现,许多“孤雁”却携带着深圳龙头企业的订单或业务往来凭证。
正是通过这些“孤雁”身上带着的订单“印记”,深圳建行将其定位回整个雁阵,透过产业龙头为小微企业提供了背书,使“孤雁”变“归雁”,从而疏通了企业“贷不到”、银行“不敢贷”的双向堵点。
针对大型科技企业的痛点,深圳建行与其共建产业级数字化平台,紧紧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交易各环节,创新推出“产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平台”新金融服务模式,核心企业各地成员公司及上下游链条企业均能获得一站式优质服务,将服务延伸“全链条”,实现“一点对全国”。
回到“迪链”案例。深圳建行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深圳建行为比亚迪打造了全线上化数字化专属平台,链接其上下游企业,推动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闭环的形成。”截至2023年末,深圳建行服务上游“迪链”企业近3000家,累计投放量达340亿元。服务下游经销商企业370家,累计开票量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