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0年以来第一个完全不受新冠疫情影响的春节,今年总体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消费成绩单”,延续了一年多来消费大幅回升的良好态势。
从春节各项消费数据来看,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增长快、结构新、活力足和潜力大等积极特点,但也暴露出需求仍显偏弱、人均消费下降、汽车和房地产销售较差等问题。
下一阶段,政策应从促进就业、提高收入、鼓励服务业企业、提振汽车销售和改善房企经营环境等方面着手,推动消费持续快速恢复,实现全年既定经济增长目标。
春节消费成绩单成色足
今年春节消费成绩单成色较足主要体现在各项消费数据大幅增长,且增速超过疫情前水平以及消费结构和质量均有所提升等方面。
旅游行业强势复苏。文旅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假期8天,国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较2019年同期增长19.0%;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较2019年同期增长7.7%;入出境旅游约683万人次,其中出境游360万人次,入境游323万人次,出入境人员规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九成。
文化娱乐行业表现亮眼。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春节档电影票房达80.43亿元,创造了新的春节档票房纪录;观影总人次达1.64亿,总场次394.10万场,也同时刷新了春节档总观影人次和总场次纪录。春节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1.63万场,同比增长52.10%;票房收入7.78亿元,同比增长80.09%;观演人数657.65万人次,同比增长77.71%。
服务消费收入快速增长。国税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全国服务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2.3%。分服务看,旅行社及相关服务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倍,旅游游览和休闲观光服务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0%和40%。住宿服务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4%。餐饮服务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5%。
商品销售成绩喜人。商务部数据显示,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8.5%,绿色有机食品、金银珠宝销售额同比增长20%左右;大型连锁超市即时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0%,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7%。据统计,家电以旧换新订单量同比增长2倍。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为51.2%,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和质量升级加快推进。一是特色化旅游人气高。各地为了满足民众的各类旅游消费升级诉求,积极挖掘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文旅活动。春节返乡潮使得旅游热度更为分散,众多中小城市“老家游”火热。数据显示,本地游占比达24%,带动“老家”景区、公园、商圈、民俗活动等人气火爆;县城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超六成。随着大众旅游进入平民化、个性化时代,一些“小机场”所在地因交通、旅游设施的完善,成为春节旅游的黑马目的地。
二是个性化、定制化旅游增长快。客单价更高的定制游,凭借自由、个性化的旅行体验也增长明显。携程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定制游订单同比增长超5倍。其中国内游行程规划及带领为一体的包车向导类订单同比增长200%。
三是民俗文化商品和奢侈品消费增长比较快,绿色节能商品网上走俏,“新国货”和健康消费成为新潮流。据统计,花灯、年画和刺绣的成交额分别同比增长9.6倍、175%和166%;“拜年服”一词的搜索量同比去年增长了560%;龙元素、国风元素和红色单品成为热销年货,黄金、玉石、十八籽手串等最抢手;部分智能绿色节能家电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倍。
亮眼成绩背后隐忧犹存
尽管大部分消费数据都表现不错,但也有部分数据不尽如人意。尽管旅游总收入和出游人数均创下近几年的新高,但人均旅游消费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文旅部数据显示,春节8天长假,人均旅游消费1335元,虽然较2023年回升9.4%,但仍较2019年回落10%;若假日天数调整至往年的7天,则人均消费分别较2023和2019年回落4.3%和21%。网络支付交易也弱于疫情前。除夕至年初八,全行业网络支付金额为1.25万亿元,从表面上看,高于2019年1.16万亿的水平,但实际交易日却多了两天。若都按7个交易日来算,则2024年网络支付金额仅为0.97万亿,约为2019年的83.8%。此外,大宗商品消费不振,商品房销售仍旧低迷。61个代表城市新房日均成交面积同比下降约26.8%。汽车销售不尽如人意。2月1至17日,乘用车市场零售55.9万辆,同比去年同期下降14%,较上月同期下降43%。
为什么会出现人均旅游消费和线上支付低于疫情前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价格成本下降。近年来旅游市场管理更加规范,且更加注重品质和服务。交通、住宿和门票等费用较疫情前有所下降,宰客现象减少;同时春节期间,各地各景区为了吸引顾客,促销和优惠的力度较大,使得成本有所降低。
二是支付能力受限。经济大环境不佳叠加三年疫情导致大部分工薪阶层受到严重影响,裁员降薪导致收入普遍不增反降,防御性储蓄意识提升,对消费支出更加谨慎和理性。在预算有限的背景下,无论是网购还是旅游,经济实惠成了首要考虑因素。因此短途旅游和省内游占据了出行人数中的较大比例,旅游支出相对不大。
三是去年以来,股市持续低迷叠加房地产连续下行,使得居民投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