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节前,团队成员讨论到一个有趣的工作,回乡调研,用心感受中国经济的脉搏,用一手信息深刻理解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大家做得都很用心,反馈回来的案例信息生动活泼,而且有不少共性的特征。
我们将其中的内容,摘了些片段展示如下,或许能与其他领域互相印证,给我们龙年的投资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辞旧迎新、开市大吉,愿您在新的一年阖家幸福、诸事顺遂、业绩长虹!
赵伟敬上
2024.2.17
回乡旅程1:上海→中部三线城市
见闻关键词:出行人流密集、商圈人满为患、对股市无感
人流密集是今年出行最直观感受。今年春运,虹桥火车站人流极为拥挤,抵达候车厅时发现连贵宾候车室门口都排起了队伍。后从新闻了解,2月8日当天,上海虹桥站预计单日客发量达39.8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或许与去年因疫情未能回乡的人今年密集返程有关。春节后,返回上海的路程依然拥挤,几位好友因购票紧张,选择提前从家乡返回外地。
春节期间家乡几处商圈均人满为患,餐饮、服装、金银首饰是人流最密集的地方。此次回乡,明显感受到家乡消费价格比一线城市低了不少。过年期间在外与亲戚聚餐,13个人订下1500元的春节套餐,人均比上海便宜近40%,菜品虽不如上海精致,但胜在量大实惠。再以瑞幸咖啡这类标准化产品为例,几家店的咖啡价格约在14-18元,上海则普遍在19-25元之间,便宜约25%-30%。家乡出租车起步价常年维持在6元,比上海低了8元。作为三线城市,城东打车到城西也仅需30多元。
大家对经济、股市普遍无感。家乡好友就业普遍集中于国企、事业单位,包括银行、小学或初中老师、公务员、卷烟厂等国有企业等,基本无人在制造业工作。每月薪资多数集中在2000元到4000元左右,在银行工作的好友工资稍高,若算上公积金,也能达到5000元左右,足够满足日常开销。
餐叙话题,中老年亲戚谈论最多的是养老金,年轻人则是两大话题:买房、生孩。可能与工作单位性质有关,大部分好友对经济好坏没有感知,生活也未明显受到经济的影响,大家也了解今年股市比较差,但影响较低,亲属好友主要的理财方式依旧是银行存款。
回乡旅程2:上海→西部旅游城市→中部二线城市
见闻关键词:游客众多、高层林立、慢就业
春节前跟父母提议去春节假期去旅行,没想到通常只愿在家过年的父母,今年反常同意。可能是因为疫情几年,过年也更多是线上拜年,春晚也更加无聊,父母终于想通出去转转。虽然是春节,游客还是非常多,导游反映当地旅游似乎没有淡季。跟团游通常要早起,避免拥挤排队,但即便7点半到达景点,人似乎也没有少,排队大概又排了20分钟,后续去其他景点也是乌泱泱很多人,拍照也没有空隙,只能以众多游客为背景。
在当地几个旅游城市打车吃饭没有感受到物价与上海有太大差异,网约车价格与上海相似,饭馆人均一般也要80左右。当地一些城市道路建设有待完善,路上都经历过严重的堵车,虽说有人多的缘故,但有许多关键道路也比较窄。旅行中见到很多自驾游,甚至有非常遥远省市的车与我们大巴并行,现在的旅行自由行、自驾游似乎逐渐增多。
回到家乡,首先的感受是家乡基建比较完善。自上大学以来家乡就在持续修路完善基建,建设高架桥、快速道、地铁、高铁站、新的飞机场等,虽然很多高架略影响城市的美观,但不得不承认一些重要干道等大多数畅通无阻。同时,家乡的高层楼盘非常多,从飞机场到家,一路上基本都是高层住宅楼,而且有些还未完工。
咨询亲戚,家乡当前房价似乎回到了2019年水平。亲朋2019年买的房子,现在想要出售,挂牌价与当年差异不大,且现在还未出售掉。据了解,家乡和同省一些三线城市楼盘工期延后的也有很多,家乡郊区的延期比较多,而三线城市一些高大上的楼盘交付已延期三四年。由于延期风险,现在大家似乎对购买期房较为谨慎,买房更喜欢现房,且价格确实在下滑,同样的二手房2023年比2022年下滑了大概10%。
此外,青年毕业生慢就业情况变得更为普遍。很多亲戚孩子毕业选择慢就业,在家里待着考研或者考公,并且家长和孩子都做好了考三四年才能考上公务员或者好的研究生的心理准备。同时,不仅一线城市婚恋市场严峻,家乡婚恋市场也比较难。身边好友基本年年吐槽各种奇怪相亲对象,且不到30的单身女性相亲会介绍二婚男性...
回乡旅程3:上海→东部县城云拜年
见闻关键词:县城幸福指数较高
今年留在上海过年的人似乎并不是很少,晚上周围居民楼亮灯的比例约在2到3成,不过由于外环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总体还是颇为冷清,年三十到初四期间,街上行人和车辆寥落,近两年虹口新的人气商场太阳宫里的商铺也没什么顾客,仅适合聚餐的餐厅尚算热闹。福州路的上海书城倒是挤满了人,奶茶店现场下单需要等待1小时以上,上海的读书氛围还是很好的。
家乡是全国百强县,近几年稳居全国前十,被誉为“小家电之都”。总体了解下来,2023年欧洲进口需求下滑明显,较为依赖欧洲订单的企业相对困难,而印度的进口需求依然旺盛,产品主要面向印度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