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敦煌学家张元林教授:泱泱中华文明赋能新时代的自信之基
时间:2024-01-01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二零二四年到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再度发表了新年贺辞。新年贺辞高屋建瓴、内容丰富、振奋人心。其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远古文明,习主席指出:“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显底气。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国家主席的这一最新论断,让在上海的笔者、上海敦煌学特色学府中国中学师生和已在大漠孤烟中坚守三十五年的敦煌学家张元林教授,倍感振奋、光荣和自豪;我们进行了新年对话。对话之前,刚刚在去年欢庆建校九十华诞的中国中学师生代表,观看了反映张元林教授敬业和专业领域突出贡献的事迹纪录视频。作为他的复旦大学本科同学,我也是相当感动。

中新社精心制作的统一战线视频这样报道:“融汇东西的敦煌文化如何形成?民进中央委员、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敦煌研究。30年多前,他从复旦大学毕业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在莫高窟285窟的一方天地中,探寻丝路文明、东西文化交融的密码。得益于一代代敦煌学者的耕耘,今天中国敦煌学研究已经走到世界前列。张元林说,能跟世界文化遗产相伴一生,而且为它做点事,是一件很荣幸的事”。

笔者还进一步地了解到:甘肃,作为黄河文明的故乡,酝酿出了最初的中华风骨!明珠敦煌,更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和商贸文化重镇,史称“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世界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在这里相会,成为中外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亦成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典范。只是在一九八五年即我和张元林成为复旦大学同班同学时,敦煌学权威中国罕见。

三十五年来,这一局面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其中,张元林教授功不可没。张元林教授认为:“无论是从敦煌壁画和文献,还是敦煌出土的文物遗存,可知这一地区曾长期生活着多民族,并有多种文字并用的现象,各种东西方文化元素和踪迹交融呈现的和谐画面比比皆是。这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宗教在敦煌和睦相处的历史事实,也是今天研究多种文明交流交汇的重要材料”。具体而言:早在公元前2世纪,随着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东西方之间商贸文化活动日益频繁。从公元4世纪开始,以善于经商的粟特人为代表的西域胡商逐渐进入中原,在促进东西方经济贸易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宗教、文化、语言、艺术等方面的交融互动。在汉晋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诞生的敦煌文化中,胡风元素也一直融合其中。

张元林教授还强调指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畅通的一千五六百年间,敦煌是连接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节点。敦煌石窟的形成,同样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大胆吸收印度、中亚、西域佛教艺术思想内容,进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敦煌文化和敦煌石窟艺术,并在不断接受来自中原的传统文化和佛教发展新成果的滋养中渐至兴盛,其影响又沿着丝绸之路传至周边”。同时敦煌文化中蕴藏了中华民族灿烂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平等”“包容”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丝绸之路上“互利共赢”和“多元交融”的历史和文化胸怀。这蕴含了中国多民族融合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而这位敦煌学权威的系列见解和持之以恒的敬业风范,深深地感染着中国中学的师生们·。

关于学校开展敦煌学探究性学习的初衷,校长郑毓芳告知张元林教授和笔者的是:“中国中学在选修课程的设计中,充分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办学特色,打造了从学生社团(敦煌学社)到选修课(新六艺·明德惟馨系列课程)的学习平台,让同学能够在敦煌这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中不断汲取力量。并在外请专家徐汇区政协委员、赋能者项目主持人葛信晔老师的带领下,中国中学的学子更是有机会借助中国中学“行走中国”系列研学课程项目真正踏上敦煌的土地。在敦煌,学生在研中学更是带着课题论文实地踏勘,带着问题与思考而行走才能真正产生价值,产出收获。中国中学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引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中这是我校‘新六艺’校本课程课程群、和‘行走中国’研学课程一直在持之以恒在推进的,即让学生在社会观察、知识积累、实践思考中感受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明确自身的精神坐标与民族品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在观看了张元林教授的追梦事迹介绍和我的说明之后,高二2班的李卓瑶认为:正如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所指出的:“我们,是飞天的后人”。“岁月,凋零了壁画的颜色,斑驳了佛像面庞,模糊代代叠叠的念想,褪尽黑暗里的无奈与悲伤。是谁雕的岁月,是谁雕的风霜、是谁雕的太阳,谁雕的月,谁雕的往事,谁雕的愁绪。许是时间在故意间的蹉跎,才有了今生这场相遇的因果。而考古者们,一锹一铲子,叩问大地缄默;一担一篮,剥除历史尘封。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一腔爱,一洞画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