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尝鲜”到“常用”,作为首批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城市,深圳数字人民币试点迎来三周年考。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深圳已有受理商户超210万家,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超3594万个,较年初增长760万个。
在深圳数字人民币试点迎来三周年之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通过采访、调研多家深圳银行机构发现,目前,数字人民币深圳试点呈现出场景扩容、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规模化应用、数字人民币带动金融软硬件升级、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等特点、趋势。
应用场景从C端向B端、G端扩容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具备“补助逾期未消费可回收”、“财政费用精准直达”等特性,正在逐步成为各地政府精准促消费、扩内需的新手段。
数字人民币在深圳的落地,便是从发放消费券、促消费开始的。据深圳人行介绍,2023年,深圳各级政府与运营机构已累计开展了80场数字人民币促消费活动,活动范围从餐饮零售拓展到了旅游、住宿、黄金消费等领域。2023年前11个月,深圳平均月活钱包近200万个。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深圳人行获悉,目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实现了日常消费、生活缴费、交通出行、教育医疗、文体旅游、政务服务等六大领域全覆盖。打通了小程序、视频号等微信生态的数字人民币支付渠道。截至11月末,深圳已有线上线下受理商户超300万家。
“而数字人民币更大的应用蓝海是从C端零售到B端企业。”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数字人民币可应用在数字人民币代发、票据贴现、供应链管理、融资租赁等B端场景。
目前业内已有诸多尝试。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深圳人行在推动辖内银行机构结合预付式商户数字人民币交易流水信息,为预付式商户精准画像,提供融资便利,解决预付式商户资金流动性压力。
例如,深圳建行分行推出数字人民币“预付贷”,通过大数据模型实现预付商家自动审贷批贷,满足商家日常经营周转的流动性需求,目前已为深圳市福田区某餐饮商家发放首笔贷款。
而为推动财富管理领域发展。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聚焦数字人民币在证券基金等财富管理体系下的应用场景,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以数字人民币钱包作为桥梁,实现证券资金账户与数字人民币体系的互联互通,落地了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向资金账户转账操作。”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建行覆盖了数字人民币申购赎回基金、数字人民币购买场外理财、数字人民币购买付费证券产品等场景。
而在数字人民币在G端的应用,涵盖政府补贴、公积金缴纳、信用背书、社保税收等应用场景。“对公场景尤其是泛政府相关的场景在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方面更具优势。”安信证券认为,这既可以充分发挥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可编程性的技术特点,又可以为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创造更为刚需的应用。
例如,深圳建行打造了数字化补贴平台,帮助政府资金精准发放。“与深圳28家市区级政府单位开展数字人民币合作,满足政府快速落地活动需求,实现个性化配置与补贴资金定向投放,同时全流程监控资金流向,保障资金安全。”相关人士介绍。
但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能否进一步扩容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曾采访多位业内人士称,场景方与金融机构在推动数字人民币新使用场景研发应用时,能否实现合规操作;场景方与金融机构等参与主体能否实现合作共赢;此外,金融机构在打造更多应用场景同时,需确保数字人民币交易运营系统持续满足高安全性、高可用性、高可扩展性、高并发量、各项业务连续性等要求,避免出现重大事故...
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规模化应用目前,深圳是全国唯一开展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规模化应用的城市。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到,在预付式经营领域推广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是深圳的一大特点。从几百元的理发卡、洗车卡,到成千上万元的健身卡、培训卡、美容卡等。近年来,有关预付式经营领域退卡退费难、商家卷款跑路等事件频发。
在此背景下,2023年6月,深圳人行联合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印发《深圳市开展预付式经营领域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工作方案》,在11个预付式经营领域推广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应用,为解决预付式消费领域难题提供金融方案。截至11月末,深圳市已有857家商户接入数字人民币预付平台。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在预付式式经营治理中引入数字人民币,实际上就是采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进行预付资金管理。此前据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述交易方式一方面将合同条款写入智能合约,商户不能随意划转消费者预付的资金;另一方面,在实际消费之前,预付资金仍然属于冻结状态,有效保护消费者资金安全;同时,使用数字人民币还能够实现对预付式资金的可追溯管理,确保预付式资金不被挪用,为面临可能存在的预付式经营者“爆雷”、“跑路”等极端情形,为消费者追回损失提供证据保障。
“相比于传统的通过银行账户进行预付资金监管的方式,消费者、经营者、银行以及行业主管部门都成为了资金监管的参与方,数字人民币智能化优势有助于减轻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