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宏观:2024年中国经济十大展望
时间:2023-12-04 00:00:00来自:粤开证券字号:T  T

一、当前经济面临中长期和短期的双重“新三期叠加”经济增速受到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一是中长期趋势,也称“潜在增速”或“增长中枢”,例如改革开放和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增长,抑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枢下移的增速换挡;二是短期波动,也称“经济周期”,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疫情冲击下的经济走弱,抑或“四万亿投资”强刺激后出现的经济过热。

当前中国经济又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中长期和短期的双重“新三期叠加”,承受更大压力的同时,也获得蜕变升华的重大机遇。

第一,中长期面临的“新三期叠加”包括:累积问题化解期、新兴动能培育期、经济转型阵痛期。累积问题化解期是指,此前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其积极作用逐渐减弱,负面影响愈加突显,例如人口红利、房地产野蛮生长、地方政府举债投资等,都曾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当前却出现人口总量减少、老龄化加剧、房地产发展旧模式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等一系列问题。新兴动能培育期是指,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新动能的支撑,例如从投资为主转向消费为主,从传统产业转向高科技产业,从关键领域被“卡脖子”到补链强链、自立自强等。经济转型阵痛期是指,累积问题的化解和新兴动能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期间可能面临经济转型的阵痛,例如新旧动能未及时接续,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相比债务驱动的规模扩张,难度更大、风险更高,且短期收益可能不太显著;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新公司与新岗位不断涌现,但也伴随着旧公司与旧岗位的消失等。

第二,短期面临的“新三期叠加”包括:疫后经济恢复期、市场信心重塑期、宏观政策优化期。疫后经济恢复期是指,居民消费、企业投资等仍未恢复至疫情前的趋势水平,部分群体的处境还需经济持续恢复来加以改善。市场信心重塑期是指,当前微观主体预期和信心仍较低迷,对经济平稳恢复形成严重制约,要重新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宏观政策优化期是指,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边际递减,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有效刺激经济增长。

根据丁伯根法则,针对多个政策目标,需要多个相互独立的政策工具。中长期和短期的双重“新三期叠加”,需要中长期体制机制改革与短期逆周期调控的协调配合。前者包括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补短板、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等;后者包括中央政府加杠杆、财政政策从重投资转向消费投资并重、房地产政策调整优化、金融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活跃资本市场等。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相信中国经济将在中长期改革与短期调控的共同作用下,乘风破浪、穿越周期、平稳踏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回顾2023年:缺乏“赚钱效应”是核心问题2022-2023年国内微观感受、市场信心、资产价格表现均不及2020-2021年。

股市涨跌是市场情绪的重要反映,2020-2021年A股持续上行,2022-2023年却几乎回撤了之前两年的所有涨幅。

社会心理和公众舆论的转向,根源还是在于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层面有两大原因:

第一,实际经济增速放缓,拖慢经济恢复步伐。以2019年为基期计算此后各季度的平均增速,2021年维持在5%以上,2022年以来跌至5%以下。拖累经济的因素包括: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和投资走弱,2022年下半年以来出口增速回落,2022年多次疫情扰动,互联网、教培等行业监管趋严,2022年以来美联储快速加息、全球流动性收紧,美国在科技、金融、贸易等领域对中国无理打压等。

第二,经济的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背离,导致微观感受不及宏观数据。从平均增速来看,2022年以来实际经济增速趋于上行,而名义增速却趋于下行;2023年二季度以来名义GDP同比增速更是低于实际增速。微观主体更关心名义增速,因为直接关系到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名义和实际增速背离的主要原因是:疫情以来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供给端限制性因素陆续解除,使得以总产出衡量的实际增速加快,但需求和预期仍较低迷,供过于求,压低了名义增速。

从微观主体的角度来看,2023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赚钱效应”:一是实体经济层面,居民部门就业和收入、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速放缓;二是资产价格层面,房价、股价、人民币汇率走弱。缺乏“赚钱效应”是当前宏观总需求不足、微观主体信心不振的根本原因,导致“预期低迷-行为收缩-经济下行”的负向循环。

政府要徙木立信,重塑市场信心,重启“赚钱效应”的正向循环。实体经济层面要扩大总需求,刺激消费、促进有效投资,针对性地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企业经营状况;资产价格层面要稳房价、活跃资本市场、吸引外资。

三、展望2024年:经济持续恢复,资产价格迎来曙光2024年是疫情消退的第二年,经济将持续恢复,有必要也有能力实现5%左右的实际GDP增速。通胀也将企稳回升,预计CPI和PPI同比分别由2023年的0.3%和-3%升至1.3%和0.6%,推动经济名义增速高于实际增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