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磅发布!货币政策新信号
时间:2023-11-27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字号:T  T

货币政策再度释放新信号!中国人民银行11月27日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

关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明确,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加强优质金融服务,更好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稳外资稳外贸,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报告对于货币政策的总体取向不变,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报告体现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基调,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强调“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将继续为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未来央行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较强。

加强贷款均衡投放

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关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在总量上要求加强贷款均衡投放,更多关注存量效用。”接近央行人士表示,报告指出要统筹衔接好年末年初信贷工作,适度平滑信贷波动,并引导市场从更长时间的跨周期视角去观察和把握“基本匹配”。未来,货币信贷增长既会对实体经济保持稳固支持力度,又会强调可持续的平稳投放,更好地匹配宏观经济发展和经营主体需求。报告还强调,关注存量贷款的持续效用。未来,央行将更多推动盘活存量贷款,减少对新增债务的依赖。

报告要求,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性,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保持物价水平合理稳定。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其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落实好调增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实施好存续工具,优化资金供给结构。

“在结构上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做好五篇大文章。”接近央行人士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落实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相呼应,更加强调以高质量金融支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针对人民币汇率,报告提出,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立足长远、发轫当前,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在价格上,保持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保持汇率基本稳定。”接近央行人士表示,报告强调观察市场资金的实际供求状况,主要是看市场基准利率的走势,个别时点少数交易的利率波动不代表市场整体情况。同时,未来央行将继续释放改革潜力,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银行负债端成本控制也更受重视,通过稳定负债成本,银行可以兼顾实现保持合理利润和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两个目标,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一段时间以来,CPI受猪价等影响延续底部运行。“物价出现短期波动较为常见,既可能是经济总供求、货币环境变化,也可能是个别商品扰动,还可能是受基期因素、季节规律等影响。”接近央行人士认为,明年物价有望回归常态水平。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CPI也曾经历过几轮负增长,但都较快实现了向均值水平的回归,这是我国巨大发展韧性和潜力决定的。随着我国经济持续恢复、供需状况更趋平衡,食品等基数影响消退,未来物价上行动能将进一步积蓄。

针对房地产领域,报告明确,落实好房地产“金融16条”,加大对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

着力盘活存量资金,科学看待信贷增长

报告以专栏形式明确,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报告指出,要深入理解盘活存量资金的内涵和作用,科学看待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的变化。不仅增量信贷能支持实体经济,盘活低效存量贷款也有助于经济增长。

报告提到,盘活存量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要求信贷结构有增有减。与经济金融结构深刻演变相适应,分析信贷增长也要有多元视角,科学看待、有取有舍。

从“增”的一面看,要持续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优化资金供给结构。

从“减”的一面看,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同成分之间自然会有所更替,相关信贷需求也随之改变和调整。

从“取”的一面看,在新发展阶段分析金融总量指标要有更多元视角。

从“舍”的一面看,衡量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不宜过于关注新增贷款情况。

接近央行人士认为,在盘活存量背景下,不要简单看信贷总量增长甚至“同比多增”,而要评估增量和存量贷款支持经济增长的整体效能。信贷结构有增有减,反映后续信贷增长的规律和新特点。近年来,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量和占比都在明显上升,而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贷款有所放缓。这两块合在一起后,信贷增长虽然慢了,但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能是明显改善的。

上述人士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